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ID:10720906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_第1页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_第2页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_第3页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_第4页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论文关键词:孔子孝道思想价值  论文摘要:孔子孝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孝道的核心内容是“仁”,是以人为本的爱心。孔子的孝道理论包括六个方面:敬养论;无违论;谏诤论;不远游论,回报论;孝慈论。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相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孝道,而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基础。因此,对孑L子的孝道思想,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  孔子孝道的核心是仁,它的具体内容是指以人为本的爱心。人是一

2、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了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凡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会有去冒犯上级和冒犯公众崇尚的法律准则与道德规范,更不会去阴谋制造恐怖动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利益。有德行的正人君子,都非常重视做人的根本,根本牢固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就建立起来了。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把孝弟(悌)定位为做人的根本,可以说是孔子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因为它不仅把理智诉

3、诸于感情,形成了以“合乎情理”、“合情合理”来规范人的言行,同时也把个人与他人、下级与上级、个人的言行与整个社会的安危,都直接联系起来了,而且还把以“仁”(或“人”)为本的根基,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关系之上,让人们在家庭中培养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巩固和强化做人的根本,从而在和谐家庭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和谐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这一理念,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也仍然可以促进社会法制的更加人性化,亲情化,使法制与德治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意义是十分巨大的。近年来倍受人们赞誉的田世国为母献肾,洪战辉带妹求学等感人事迹.

4、可以说都是以人为本的传统孝道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  二、和谐社会的孝道思想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春秋时代,他的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不单对协调当时的人际关系,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有着积极意义,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也依然感到十分亲切新鲜。他的至理名言中,依然放射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火花,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养论  所谓敬养是讲子女对父母的瞻养,要建立在真诚尊敬的基础上,否则,与养狗养马一样。  《论语·为政第二》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段话.主要是表述孑L子对当时流行的

5、、认为能供给父母饮食就算是孝顺说法的批评,并提出他的孝道标准:敬养。他认为侍奉父母与饲养家畜、宠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个“敬”字。侍奉父母离开真心的尊敬,就不能算作孝。也就是说,侍奉父母除了经济上的瞻养、生活上的照料之外,还应该有以敬爱为前提的精神上的慰籍。  恒这种精神上的慰籍,不是抽象的。表现在言语态度上,就是处处事事和颜悦色,使父母感到高兴。那些有事积极替父母操劳,有了好的酒饭,先请父母享用,就是对父母说话态度不好,不给好的脸色看,使父母心里不舒畅,不愉快,也不能算作孝顺;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是要自爱自强,积极上进,事业有成,为社会多作贡献,使父母

6、由衷感到欣慰才是孝顺。那些轻率地登高临深,损伤自己的身体,甚至酗酒、赌博、嫖娼、吸毒、违法犯罪、伤害父母慈爱之心.都是对父母的大不孝。所以,孔子提出的敬养论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2.无违论  无违,是指子女对父母有益的教导要听从。对父母生前的孝敬和死后的埋葬与祭祀,都要严格按照礼仪制度办事。  《论语·为政第二》中说:“孟懿子问孝”。子日:“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樊迟日:“何谓也?”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孟献子的儿子,孟献子临终嘱咐他去向孔子学习

7、礼仪。这段话,就是记述他在学习期间向孔子的请教。  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无违”。一般说来,“无违”就是“听话”,即子女要听父母的话。因为家庭中的子弟,对父辈来说,都是缺乏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青少年。他们在步人社会的时候,迫切需要富有经验的父辈来指导和教育,有了这种指导和教育,可以使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和少出事故。因此,孔子的“无违”,就是勉励孟懿子不要辜负父亲临终的教导,努力学习礼仪,谦虚谨慎地听取师长的善言教诲,从而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更好地继承父亲的爵位。正因为孟懿子不是个普通青年,而是有继承大夫爵位的特殊身份,所以孔子才在跟樊迟的

8、谈话中特别强调礼仪的等级,目的是告诫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