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研究分析

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研究分析

ID:10721306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研究分析_第1页
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研究分析_第2页
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研究分析_第3页
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研究分析_第4页
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研究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研究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研究分析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研究,深入挖掘诗格的内涵,并以理论化的形态把它显示出来,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诗格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之一。诗格批评既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是非常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诗格作为审美范畴在唐五代加以确立。张伯伟先生强调: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作为专有名词的诗格是到唐代才有的。①唐五代诗格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笔丰厚的值得研究的诗学资源。一、唐五代诗格的历史流变(一)初唐诗格初唐统治者们反对齐梁以来的淫靡文风,重文学的功利作用。但他们并不否定文学的艺术特质,讲求抒情与文采。这种思想为文学形式的探讨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2、。律诗在这一时期得以定型化,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讲四声与病犯,初唐发展到讲求平仄律。这一时期的主要诗格批评文本有上官仪的《笔札华梁》、无名氏的《文笔式》、元兢的《诗髓脑》、崔融的《唐朝新定诗格》、李峤的《评诗格》等等。初唐人集中探讨声律与对偶问题。声律的研究始于南朝齐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理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于言文。②沈约认为五言诗每一句的用字应该四声各不相同,而且一联上下句间同一位置上的字也须在声调上互有区别。八病则是为了

3、贯彻这一原则而规定的一些禁格,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沈约等人虽以四声八病为原则来规范诗文创作,但如何把这一原则具体化,使之有可操作性,则是由唐代诗格类著作来解决完成的。唐人将四声作了平仄二元化的处理,使平仄相间,构造出切实可行的声律定式。初唐时期主要以沈约八病为中心来展开探讨,并逐渐提出了调声之术。《诗髓脑》云: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③通过调声之术,初唐人已经将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对举,实际已是把声律二元化,放宽了声律规则。在此之前,人们多着眼于一联之内两句的声律协调,到元兢的换头之术中,已扩展为解决一首五言诗内联与联之间的平仄粘

4、对关系,真正使得齐梁声律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促进了律诗的定型与繁荣。(二)盛唐诗格诗歌鉴赏方法,掌握古典诗歌的方法,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祖国语言的精华。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在考试中,如何快速和准确地鉴赏诗歌是考生做题的关键。掌握古典诗歌的方法,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注意时代背景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

5、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二、掌握人生经历正所谓,知人论世,诗言志,的人生经历不同,那么,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的生活经历突破。例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

6、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三、重视注解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盛唐时期追求风骨,要求诗歌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和雄浑壮大的气势。同时,盛唐人又提出了兴象概念,要求写出情景交融的完整的意境,使得这一时期诗格探讨也从声律、对偶深入到对句势、诗意等的研究。释皎然的《诗式》、《诗议》涉及到声律、对偶及诗歌体式,并深入研究了意与境的关系。他们的批评不仅深化了对声律对偶的认识,提出

7、了切实可行的句法,而且涉及到景与情,诗歌的语言运用与诗的整体印象等更深的层面。这一时期的著作开始注重诗的句法、篇法,研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句势问题。早在崔融《唐朝新定诗格》中就列有十体,一形似体、二质气体、三情理体、四直置体、五雕藻体、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转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王昌龄《诗格》中有十七势之说,承续了崔融论体的基本精神,并且由对诗歌风貌的关注深入到创作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每一种名目除释义外,并附有诗句说明。皎然《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