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ID:10724574

大小:5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_第1页
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_第2页
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_第3页
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_第4页
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曾国藩的伦理思想时构建现今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编辑老师为您整理了曾国藩的伦理思想,希望帮助到大家。一、曾国藩伦理思想的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曾国藩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受到了湖湘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的影响。(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曾国落一生勤奋好学,对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钻研极深,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仁、礼、恕、中庸等重要观念都对其伦理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内圣外王不仅是传统儒家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也是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内圣外王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或

2、外务社会事功。曾国藩从小所受的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一生走过的也是一条典型的由内圣而外王的道路。早年他初人京城的时候,曾在当时著名理学家唐鉴、俊仁的引导和影响下研习宋明理学,接受了程朱的性命义理之学,严格按照理学的要求修身养性,建树圣贤人格,为以后的外王事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又受王夫之经世致用的影响,投身于济世救民的事业中去。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礼是儒家的人伦秩序思想与人际关系原则的集中体现。曾国藩十分重视礼学,认为一切经济致用之事,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政治军功,实际上均是礼学。他说: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

3、。自其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在曾国藩看来,礼即理,礼调节着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理的外在表现。在人事上要维护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在政治上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所以他认为: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氏亦仁礼并称。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实际上,曾国藩的礼学在内仁与外礼的关系上仍然强调以内仁为本,外礼为用。如果说外礼是活水的话,内仁则是源头,常人受教时亦应内仁与外礼的修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颇,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亲亲、尊尊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另外,儒家思想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人世精神以及为天

4、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也深深地感染并引导曾氏的人生,进而成为他伦理思想的重要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并将之灵活运用。如他既要求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优国优民之心,又虑及儒家的人世精神。曾氏用儒家思想心怀天下的大志来要求子弟,其自身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践行者。他也考虑到在官场上可能与名利有冲突,因此,与官场交接,既不能硬,也不能软,怀揣着一肚皮不合适宜,所以到处不受欢迎,干脆就一味浑含,永不发露,用圣贤之心委曲求全。阁这其中也体现了他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运用。先秦儒家已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初

5、步认识到生物体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在天人相分的观念中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编辑老师为您整理了先秦儒家天人观的生态伦理思想,希望帮助到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是以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为根据的,离开时代精神,也就无所谓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伴随着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形成的,但这并不能据此论定我们的祖先没有生态伦理意识。先秦儒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十分注意总结自然界的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1、先秦儒家的生态自觉意识先秦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之一,一个基

6、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态伦理学是建立在自觉地对生态学的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先秦儒家认识到单个生物物种的存在是不可能的,生物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以种群的方式进行,他们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组织层次的认识,是用类、群、畴等概念来表达的。长沮、莱溺,辐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授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忧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鸟兽不可与同群说的是鸟兽分属于不同的群。他还从生态学上提出了类的概念。孔子曾说:丘闻之也,剖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荀子也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7、。草木畴生,禽兽群也,物各从其类也。荀子已经把植物(草木)和动物(禽兽)区分为生物系统中的两种不同的类,并且认识到草木以丛的形式生长,禽兽以群(类)的方式存活,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先秦儒家对生物及其环境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这些都指出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决定生物的存在。先秦儒家在关注环境的同时还注意到了生物之间存在着的食物链的关系。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即草木为动物提供了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