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技术优势分析

论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技术优势分析

ID:10734019

大小:4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8

论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技术优势分析_第1页
论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技术优势分析_第2页
资源描述:

《论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技术优势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技术优势分析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摆栽技术是继水稻大钵体育苗技术、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之后的又一项比较先进成熟的栽培技术,是水稻大钵体育苗技术和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完整与简化。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栽培技术是利用当地晚熟高产优质品种,采用一次性育秧技术,提早育苗,目的是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争抢有效积温150―200℃左右,充分发挥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再利用地上和地下两种保温方式,使秧苗在大棚内达到带蘖壮秧,然后摆栽至本田,并通过适时摆栽,合理的本田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达

2、到水稻高产高效的目的,实现水稻目标产量800kg/亩,亩增产效益达到200―300元。中国8/vie  一、基本情况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指导下,我县水稻隔寒增温育苗面积为5.8903万m2,插秧面积为589公顷:选择的品种有松粳9、东农425、东农428、东农418、五优稻3号、龙稻3号、五优稻1号、垦稻12等晚熟品种。  二、技术创新点  1、改变了育苗方式鸡东县水稻插秧适期为5月15―25日,常规大棚育苗受气温限制,播种时间为4月15日左右,苗龄为35―40天,培

3、育大龄苗必须增加保温取暖设施,而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改变了原有的育苗方式,采取地上和地下两种保温方式:地下保温采取床下铺设稻壳的保温方式,地上保温采取大棚、小棚、地膜三膜覆盖的保温方式,可充分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时间提前至3月20日―25日,可培育秧龄大于50天的大龄多蘖壮秧。  2、改变了产量构成常规大棚育苗每平方米穗数为450―500穗,每穗实粒数为65―80粒,隔寒增温育苗每平方米穗数为350―400穗,每穗实粒数为100―120粒,产量构成由常规育苗穗粒并重转换为隔寒增温育苗靠增加每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的轨道上来。  

4、三、生育期调查  秧苗素质好,由于增加了地上和地下两种育苗保温方式,播种时间早,为培育壮苗创造了有利条件。隔寒增温育苗秧苗素质好,秧龄46天,叶龄4.5片,株高18―20cm,地上百株干重4.6g,地下百株干重4.1g,带蘖2―3个,插后返青快,分蘖早。  1、光合能力强隔寒增温育苗插秧规格为行距35cm,株距13―15cm,每穴两株,每平方米插基本苗38―44穴,由于秧苗素质好,插后返青快,单株营养面积大,个体表现生育旺盛,由于插秧基本苗少,行距宽,通风透光好,群体表现生育旺盛,生育期内表现出茎杆粗壮,叶片肥厚,宽大,叶色浓

5、绿,光合作用能力强,活杆成熟等特点。  2、高产又稳产隔寒增温育苗采用地上和地下两种育苗保温方式,提早育苗,使水稻生育期延长了15―20天,加大了品种的生长量。由于延长了15―20天的营养生长时间,水稻分蘖时间长,分蘖数多,营养生长量大,为孕大穗奠定了营养基础,平均每穗实粒数为110粒以上,并活杆成熟,千粒重高。所以隔寒增温育苗水稻产量高,平均亩产700kg以上,比常规大棚育苗亩增产20%以上。由于隔寒增温育苗采用的是晚熟品种,通过栽培措施延长了品种的营养生长期,从抽穗到成熟,以保证水稻的稳产。  四、经济效益分析  和常规大

6、棚育秧比,隔寒增温育苗用种量少,亩用种2kg,比常规育苗亩用种少1kg,每亩节省种子费用5元,再加上每亩增加的效益321.2元,隔寒增温育苗每亩多收入326.2元,全县采用隔寒增温育苗的面积为8835亩,可增收效益为288.19万元,可见水稻隔寒增温育苗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五、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水稻隔寒增温育苗要求秋做床;将苗床挖40cm深,铺上双层薄膜,膜上铺上20cm稻壳,压实后盖上薄膜,覆盖上原有的床土,整平做床即可。而有的农户为了方便起见,将苗床挖的深度不够,地下稻壳铺的过薄,因此起不到隔寒增温的目的。

7、  2、在播种过程中由于个别农户播种密度过大,使得前期水稻立枯病、青枯病发生较重,但在我们的正确指导下,使病害的严重程度得到了缓解,为后期插秧提供了保证。大部分按技术操作规程去操作的农户,水稻秧苗素质表现良好,插秧前带2―3个分蘖,插后返青快,分蘖能力强。  六、结论  事实证明: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栽培技术推广,可以推动我县水稻生产的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确保我省实现粮食产量达到1000亿斤的目标具有战略意义,同时还可以使废旧的稻壳变废为宝,减少了环境污染,可以说是一项环保项目。通过这几年的实际推广与应用,这项技术已得

8、到了大部分农民的认可,由于采用此项技术确实可以使水稻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因此,建议明年我们可以加大推广力度,继续增大�N植面积,使我县水稻的生产再登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154221黑龙江省萝北县鹤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