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学思想中辩证范畴探微

朱熹教学思想中辩证范畴探微

ID:10751638

大小:64.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8

朱熹教学思想中辩证范畴探微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朱熹教学思想中辩证范畴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朱熹教学思想中辩证范畴探微//-->朱熹教学思想中辩证范畴探微张新生朱熹的教学思想是在继承儒家先贤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广泛考察了历史和当时教育的各种情况,考察了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特别是他的教学思想更多地是从对自己的治学经验与教学经验的反思中总结出来的,充满睿智和辩证法,具有更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发掘与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圣学与训诂这对范畴讲的是圣贤思想和语言技能的关系。朱熹对以前的教育考察作了详细的考察,发现教育的灵魂在丧失。他指出们教学中历来存在的两个主要的问题:⑴“秦汉以来,圣学不传”,读书人“不知复求圣

2、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⑵“儒者唯知章句训诂之为事”。并指出问题的严重:“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虽以汉唐之盛,而无以仿佛乎三代之叔季”。到了宋代,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他分析了福州学校和中央官学的具体情况,“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作,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朱熹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师为以教弟子之以学,则忘本逐末,怀利去义”,“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未尝闻之以德行道艺

3、之实,而月书季考者,又只以促其嗜利苟得”。“圣学”与“训诂”,是从阅读理解这个角度看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语文技能的,从写作表达这个方面看,也是“文”与“道”的关系。朱熹提出“文道合一”的观点,几乎取消了语言形式的作用。他说:“这文皆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之文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熹看到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在学习活动中的分离,还看到了这种分离如果走向极端会造成教学与教育的对立,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读书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

4、看,具有不同的功利目的,个人的功利如果与社会的要求对立起来,就会造成教学与教育的脱节,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育人的脱节。人们一旦把教书与读书当作干禄取仕的手段,办学也就违背“国家以立学教人之本意”。朱熹认为这种做法是忘本逐末。他针对当时科举度“求利禄”的功利主义和专以“文词”取士的考试方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及至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至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他批评科举度使“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他认为“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缉缀言语,造作文词……”

5、,但他提出的纠弊办法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主张“罢诗赋”。“以必罢诗赋者,空言本非以教人,不足以得士,而诗赋又空言之尤者,其无益于设教取士,章章明矣。”可以看出,朱熹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反对学习中片面求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使教育蜕变成“干禄”手段;却片面求文章的教育性,忽略语言技能的训练。他的文道合一的思想影响至今,现在语文教育中“文道统一原则”,虽然措辞没那偏激,却是大有重德轻文的遗风。//-->二、虚心与杜撰这对范畴讲的是理解活动中学习者与文本思想内容的关系,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朱熹认为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要领会原意,不能将自己的意思塞进

6、文本中的语言中去。朱熹说:“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使之合。”“至于文意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传闻,不复稽考。以目诵圣贤之书,而不识圣贤之意,其诵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有长进?”在这里,朱熹区分了理解活动中两种相对立的做法,一种是虚心静虑,一种是杜撰穿凿。杜撰就是心

7、下先有个意思,却将圣贤的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穿凿是当他自己强加到圣贤言语上的意思与圣贤言语不能一致时就牵强附会,让圣贤的言语与他的意思一致起来。那么这种牵强附会的理解是否真的出于这些读书人自己的认识呢?不是,他们的的谓“认识”不过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不加思索就相信了,然后就以为自己懂了。而且,这些人读书不用功夫,一是自以为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二是不动脑筋“信传闻,不复稽考”。这样读书不能有任何收获与提高。而虚心静虑的做法,首先“不必自立说”,也就是面对书本不能先有任何想法与猜测,认真弄清圣贤书本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原义。朱熹看到了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有差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