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要概述柏恩的pac理论

请简要概述柏恩的pac理论

ID:10772814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8

请简要概述柏恩的pac理论_第1页
请简要概述柏恩的pac理论_第2页
请简要概述柏恩的pac理论_第3页
资源描述:

《请简要概述柏恩的pac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请简要概述柏恩的PAC理论?依照柏恩(Berne,1964)在他的专著《人们玩的游戏》(Gamepeopleplay)一书中,所提的沟通分析概念,系指个体与他人沟通时,或个体面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就是个体本身已有属于自己的一套PAC信念与行为,与他人沟通,即是所谓的自我状态(egostate)。柏恩(Berne,1964)认为:每个人自我状态有三种,即P:就是父母(Parent)的字头-父母亲特性的自我,简记字母大写“P”。A:就是成人(Adult)的字头-成人特性的自我,简记字母大写“A”。及C:就是儿童(

2、Child)的字头-孩子特性的自我,简记字母大写“C”。柏恩认为:在个体健全与成熟的人格中,这三个自我的状态各有其独特的价值,且应是三者衔接而不重迭;亦是人格中脚本的起源,终其一生用来增强脚本的心理游戏(一)父母亲特性的自我状态(Parentegostate)父母亲特性的自我状态“P”,就是个体在孩提时代-从出生到五岁前,父母将自身体验、人生态度、是非善恶行为标准,塑造于子女,强加诸于子女身上,并存在于子女脑海中的记录器,在其脑海中转动,播出父母所留下之不容置疑的信息与规范。换言之,一个人具有父母亲特性“P”

3、言行态度表现的特征,主要是个体在早年时,受其父母对其教养指导、照顾并解决其需求等的影响,而以之来与人互动。它通常就是自己父母行为的翻版,由继承、模仿或认同父母行为而来,做得像个体父母一样角色的表现,且会以个体之父母加诸于自己身上的态度,来对待他人。进一步言之,当一个人处于父母亲亲特性“P”的自我状态时,在对待别人时,通常会受自己父母的制约,出现如“会指导”、“照顾”、“解决自己及别人的需求”,“会为自己及他人做许多有益处的事”的特性和姿态来。另外,父母亲特性的自我状态“P”依其功能,再分为二类型:1.抚育性的

4、父母(NurturingParentegostate,简称NP)存有权威判断、优越、增强确定、关爱体谅、同情照顾他人。当然,也有表现出不合理的溺爱,我们就称之为溺爱的父母。2.批评性的父母(CriticalParentegostate,简称CP)存有批评命令、挑剔指责、纠正指挥别人等信息与规范出现,会提醒自己及他人所犯的错,也会指责自己或他人的不对,会批评指正自己或别人,如“应该…”、“必须…”、“不能…”等,要怎样做才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应该的。当然也有表现出偏执的看法和不合理的苛责,或毒打小孩,我们就称之为

5、偏执的父母。(二)成人特性的自我状态(Adultegostate)伯恩(Berne,1964)认为:婴儿出生后,只有在儿童特性“C”的自我状态。然婴儿不断与其环境产生持续互动后,渐渐有所改变。当孩子长到约十个月大时,开始扩大自己生活的范围,去探索与试验环境中的事物,使其逐渐经历许许多多原本在父母的掌控之下,遥不可及的周遭人事物的环境,可以更自主接近自己所欲追求的目标,进而吸收了许多信息刺激,营养了智能,且渐渐酝酿其自己的看法及想法,来理解、思考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这种自我实现,就是婴儿所具有的成人特性“A”自我

6、状态的开端。婴儿到了十八个月大时开始发展,开始区分父母亲特性“P”自我状态的教导观念(taughtconcept),及自己所体验的儿童特性“C”自我状态之感觉观念(feltconcept)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并建立起成人特性“A”自我状态的思考观念(thoughtconcept)。亦即,婴儿会检查、衡量父母亲“P”和儿童“C”自我状态的观念,是否符合现实环境,是否该接受或淘汰,然后挑选出合于现实环境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刚学会如厕的幼儿会做决定:“裤子不要尿湿,的确舒服多了”;或是妈妈说:“不!不要!不准去碰

7、小刀子”,他可能马上把手缩回,但他也会做一个结论:“有机会,我还要去碰碰它,看它到底是么东西”;或是“自己趁妈妈不注意,去碰小刀子,去玩小刀子,不小心被割伤了”,他会做一个客观分析、预测,再做出决定:“妈妈说得没错,小刀子真的很危险,以后要小心”等等。(三)儿童特性的自我状态(Childegostate)儿童特性的自我状态“C”,是指来自一至五岁婴幼儿时代所有的自然冲动,与对外界看、听、感觉、接触经验到的累积,而成一套记录于自己内在的事情反应模式。进一步言之,儿童“C”是一个人在五岁以前看到、听到及感觉到自己

8、所做所为,储存其所发生经历于脑海中的资料反应,而据以建立的对人生的体验感觉。伯恩(Berne,1972)认为:了解儿童的自我状态“C”是重要的,不仅在于它将终生存在,而更因为它是人格最有价值的部分,它是个人自我概念建立的基础。由此可知,儿童特性的自我状态对个人正常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儿童特性的自我状态“C”依其功能,可再分为二类型:1.自然的儿童(FreeChildegostate,简称FC)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