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论文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论文

ID:10780140

大小:6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8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论文_第1页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论文_第2页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论文_第3页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论文_第4页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论文.freelism”表示,它是建立在化生说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对有机界历史的一种猜测..毕业,是根据不精细的观察甚至凭空想像认为一个物种可以变成在种族发展史上毫无亲缘关系的另一个物种,或者是把动植物和人类联结起来凑成一幅统一的臆断起源图式,这种形式在欧洲各国没有见过,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1。一、生物循环变化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最早记载生物循环变化现象的古籍是《夏小正》,《夏小正》一书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对四季物候变化现象的总结,其中记有“正月,鹰则为鸠……五月,鸠则

2、为鹰”,其实鹰即苍鹰,冬候鸟,鸠即杜鹃,夏候鸟,鸠中有一种鹰头杜鹃,其体形与羽色酷似苍鹰,夏时见于华南各省,北抵河南、陕西,前者消失时后者出现,因此古人误认为是二者的相互转化。继《夏小正》之后,《列子·天瑞篇》记有鹞与zhān@①、黄雀与蛤的循环变化,如“鹞之为zhān@①,zhān@①之为布谷,布谷久复鹞”,“淮水中黄雀至秋化为蛤,春复化为黄雀”。如果说《夏小正》和《列子·天瑞篇》所记载的是随季节的变化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那么《庄子·至乐篇》则已把动植物和人类连接成一个巨大的圆圈来考察生物的循环变化

3、,如:“种有几,得水则为附图,得水土之际,则为蛙pín@②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③生乎九猷,瞀蚋生乎腐@④,羊奚比乎不@⑤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这里“几”是微小之义,古汉语中“机”与“几”互通,“人又反入于机”之“机”即“种有几”之“几”。整段引文说明,万物都是

4、从微小的“种子”,依次演化出“陵舄”、“乌足”、“蛴螬”、“胡蝶”、“鸲掇”、“乾余骨”、“颐辂”等,最后演化成人,人死后又回归到原初的种子。所以庄子认为,万物呈形体不同,但却相互衍生,从而构成生物循环演化2。荀子对生物循环变化现象也有所讨论,不过他所关注的只是生物个体变化中的循环变化现象,用现代生物学知识去解释,就是只讨论生物生活史中的世代交替现象,如蚕化为茧,再化为蛾,蛾又复化为蚕,这种“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正名》)的现象,在荀子看来叫做“化”,如《蚕赋》中记有:“有物于此,@⑥@⑥兮其状

5、,屡化如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循环变化,即荀子《王制》中的:“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东汉王充在生物变化的问题上,不但主张生物的循环变化思想,而且还用“元气自然论”对生物循环变化现象给出了解释,他认为“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论衡·自然篇》),即万物的出现是由于“下气”与“上气”的相互作用,这种气就是元气,元气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瑞应之出,殆无种类,因善而起,气和而生。亦或政平气和,众物变化,犹春则鹰变为鸠,秋则鸠化为鹰,蛇鼠之类辄为鱼鳖,

6、虾蟆为鹑,雀为蜃蛤”(《论衡·自然篇》)。南宋初,道士出身的谭峭由于受老庄循环之“道”思想影响,在其《化书》中有不少生物循环变化的记载,如:“老枫化羽人,朽麦化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贞石,山蚯化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物,物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气,气复化万物,化化之间,犹环之无穷”。宋代罗愿在《尔雅翼·释鱼》中准确地记载了蜻蜓在其生活史中的变态发育,但是古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误认为这是水虿与青蛉的循环变化,如“水虿即化青蛉,青蛉相交还于水上,附物产卵,

7、出复为水虿,水虿复化焉,交相禅无己”。其实青蛉就是蜻蜓,水虿是其幼虫。《本草从新》中记有:“冬虫夏草,身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草复化为蚕”。当然虫不会化为草,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蝙蝠蛾幼虫被真菌寄生所致,也就是生物的菌类生产所致。在《埤雅》中记有蝗虫与鱼的循环变化:“蝗即鱼卵所化,春鱼遗子如粟埋于泥中,明年水及故岸,即皆化为鱼,如遇干旱水缩不及故岸,则其子久阁,为日所暴,及生飞蝗”,实际上是蝗虫产卵在泥中,明春水及故岸,蝗蝻溺死,故无蝗虫,水不及故岸,蝗蝻乃得发生耳

8、。在《本草纲目》中记有:“石首鱼,初出水能鸣,夜视有光,头有石如棋子,一种野鸭,头中有石,云是此鱼所化”。石首鱼即黄花鱼,头有脑石,野鸭即古人常说的冠凫,亦有脑石,古人因两者皆有脑石而把石首鱼和冠凫联系起来,认为两者可互化。这种生物循环变化现象一直到晚清时期,仍然具有较深的影响,就是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传入我国后,直到1907年还有人在《国粹学报》上刊登了题为“田鼠化驽辩”的文章,作者仍认为田鼠与驽能够互化。此外,在古代图滕崇拜、祖先崇拜中也记载有图腾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