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转, 向右转- – 选择国企产权改革的制度路径的标准论文

向左转, 向右转- – 选择国企产权改革的制度路径的标准论文

ID:10780676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8

向左转, 向右转- – 选择国企产权改革的制度路径的标准论文_第1页
向左转, 向右转- – 选择国企产权改革的制度路径的标准论文_第2页
向左转, 向右转- – 选择国企产权改革的制度路径的标准论文_第3页
向左转, 向右转- – 选择国企产权改革的制度路径的标准论文_第4页
向左转, 向右转- – 选择国企产权改革的制度路径的标准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向左转, 向右转- – 选择国企产权改革的制度路径的标准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向左转,向右转?–选择国企产权改革的制度路径的标准论文摘要本文建立了产权改革的制度选择的一个判断标准,将社会公平引入了讨论框架,通过比较产权交易成本与包含社会性收益和经济性收益的总收益,以及不同类的产权改革制度路径在成本与收益的差值中选取最大的方法,本文没有对MBO,委托代理以及其他具体的产权改革制度选择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只是从理论上论述了对国有企业判别何种制度路径最优的方法。对于此次争论中的国有企业MBO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大型国企进行的中国式MBO应该停止,建立法制意义上公正的经济环境才是根本解决国企产权改革中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必要条件。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freelentBuyO

2、ut(MBO),国内的做法是收购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成了MBI(ManagementBuyIn)了,而且还自己制订价格,这样的MBO极有可能被当作一个掠夺国有资产的最便捷方法来使用。据了解,在我国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900多家涉及到国有资产,目前有200多家正在探索管理层持股的改革,部分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开始了MBO试点。在风风火火的MBO过程中,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如果花2元钱去买10元前的国有资产就不够理想了。MBO是我国国有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引进探索的一种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然而几乎从实行之日起,一些经济学家就从未停止过对这种方式的质疑。一些专家认为

3、,在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角色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大规模实行管理层持股容易给企业带来五大风险:一是定价环节中的风险,例如行政干预,协议转让等;二是信息不对称,暗箱操作的风险,例如,先做亏公司再低价购进;三是收购者融资渠道不明的风险;四是运作风险;五是收购主体合法性不能保证的风险。所以应当立即停止。这样的风险不是杞人忧天,实际是存在的。左大培和周放生等人做了案例研究,周放生列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家国有企业评估总资产为3亿元,负债率80%,净资产为6千万元,职工500人。改制时,假若企业按平均每人3万元的标准支付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共需1,.freelBO在执行过程中确实存

4、在诸多的问题,有些甚至很严重,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官方的统计数字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MBO的乐观看法,国资委去年底公布的数字表示:自1998年至2002年底,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6.5万户减少至4.3万户,减少了34%;但实现利润从743亿元提高到2636亿元,增长了2.5倍;且自1999年国企改革开始股份制改造之后,在1999年以前曾连续6年亏损的国有中小企业,到2000年以来的状况开始越来越有好转,2000年、2001年、2002年全国国有中小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是73亿、109.8亿、286.9亿。但是其中包括了近一半的企业采用的非MBO方式进行的股份制改造,以这

5、个统计还不能说明MBO的成本和带给社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孰大孰小。这是值得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国企产权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之争从MBO的不可行争论到否定国企产权改革的“国退民进”政策,使讨论从技术性的路径之争上升到了质疑改革方向和战略的高度,有必要厘清这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国企改革经历了20多年的不断摸索,改革开始的时候,是讲放权让利,搞利润留成和承包制,提高奖金,以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当时提出的一个目标是政企分开,企业要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但是后来发现,国家所有的产权制度使得国有企业的财产约束不象非国有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那样强,政企难以彻底分开,难以做到真正的自

6、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在当时体制下,国有企业政企分开是不可能的,无法解决企业经理人短期行为问题。到90年代之后,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企经营活跃,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好多地方的国有企业从地方财政的支柱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包袱。如果银行不给它输血,不给它贷款维持生存,它就很难生存下去。1997年,国企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达到40%。究其原因,上述改革没有触及国有企业的制度缺陷,当国企因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亏损或资不抵债、因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时,没有任何决策者、经营者对此承担经济损失的责任。产权制度改革是国企引入承担资产损失责任主体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权利到

7、位,责任才能到位,借助产权改革,通过一连串的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结构设计,让外资、民资、管理层等各类资本参与到国企经营管理中来,才能构造出相互制衡的能够承担风险,对收益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多元投资主体。各地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改制后,明晰了产权,有人对资产损失负责,企业在进行经营、投资等重大决策时十分慎重,企业的经营状况大多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不及非国有经济,后者与市场经济是天然兼容的,而且是彼此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就是国企改革的大方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