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下传受关系研究综述

哲学视域下传受关系研究综述

ID:10835718

大小:6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8

哲学视域下传受关系研究综述_第1页
哲学视域下传受关系研究综述_第2页
哲学视域下传受关系研究综述_第3页
哲学视域下传受关系研究综述_第4页
哲学视域下传受关系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视域下传受关系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哲学视域下传受关系研究综述【摘要】大众传播领域实践的深入开展使传受关系的研究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大众传播领域内传受关系研究的梳理、分析,归纳出传受关系研究的内涵、历史、效果、文化和哲学五个层面内容,将传受关系研究理论基础按照价值取向分为目的型、价值型和交往型三个维度,并归纳出传受关系发展的总体特点和趋向。【关键词】大众传播活动;传受关系;研究综述;论文下载大众传播活动是多重关系的集合,包括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与传播者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传播者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其中,传受关系主要指传播者与受众之

2、间的关系,是以信息或符号为客体中介所建立起的关联结构,是传播结构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传受关系的构建不仅影响着传受观的形成,而且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决定着大众传播活动的水平和传播效果[1]。从社会宏观结构来看,传受关系也是社会交往关系,传播主体、传播中介、接受主体三者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交往系统。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中介客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传受关系形态的发展。反过来,传受关系形态变化也会促进或制约传播主体性和受众主体性的发展。所以说,传受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影响传播效果,而且对人的

3、主体性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传受关系内容研究的五个层面传受关系内涵研究。传受关系内涵研究是传受关系内在属性的研究,包括传受关系本质、传受关系分类、传受关系的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等。郑兴东是较早开展传受关系内涵研究的国内学者,他认为传受关系主要包括角色关系和信息关系两个方面,其实质是对传受双方之间需要的满足。其研究将传受关系放置于结构和系统中进行,提出建立和谐传受关系[2]:即传播者要在认识层面正确对待受众的需要,从态度层面对受众应有平等的态度,从位置层面与受众应当能够进行位置互换,在行动层面应当

4、让受众合理参与,从精神层面应培养受众正确的视听态度。其研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指导下传受关系的本土化研究,为国内传受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在此基础上,张帅进一步对和谐传受关系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和谐的传受关系应当是在建立平等的角色关系与和谐的信息关系两个基础上形成的,提出了应以受众为本[3]的观点。传受关系的内涵研究是传受关系研究的起点,其研究有助于厘清传受关系的本体形态、内在属性和形成因素。传受关系历史研究。传受关系历史研究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侧重于从社会变迁的宏观角

5、度梳理、阐释传受关系的历史演变,推论未来传受关系发展的现实或可能趋势。唐弦、朱费伽从受众研究角度分析了我国新闻传播主导观念或价值取向对传受关系的影响。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新闻传播的传受关系已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化和灌输的政治关系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引导和服务的社会关系;传受之间的角色也由宣传者向宣传对象、信息发布者向信息接受者转变,传受之间的关系由不平等逐渐向平等转变,所以传播观念和理论研究重心也已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4]许卫红聚焦于传播者对受传者的语态表达上,将改革开放30多年

6、来国内广播电视节目的传受关系分为三次转型,认为社会进步与传媒发展使传受关系的语态表达由传播者对话语权的垄断逐渐向受众需求靠拢,以及受众的参与体验方向的转变。[5]李振侧重于从传播媒介发展来考察媒介视角的变化和传受间关系的变化,提出传受互动所形成的平视仰视平视俯视平视五个阶段演变过程,推论未来的传受关系必将回归平视阶段。[6]唐乐比照传统组织传播,从数字化视角切入,认为Web2.0时代使组织外部传播的传受关系趋于更平等和高交互性[7],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关系。传受关系的历史研究是在动态历史中梳理传受关

7、系的演进和流变,有助于把握传受关系发展的脉络和发展趋势。传受关系效果研究。传受关系的效果研究主要以经验学派、媒介生态学、受众理论为依据,包括两个研究趋向。一个趋向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强调改进传播技术减少传播中的无关干扰,以达到信息传播的对称、平衡、通畅,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另一趋向是倡导通过优化传播生态,改变传播策略,建立双赢,建立平等、互动、对话的传受关系模式以提高传播效果,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关注传受关系和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实现。张印平提出建立传受和谐关系的新模式[8],这种和谐关系建立在传播者

8、和受众信息关系平等的基础上,传受角色可以变换的,信息的双向、通畅流动。丁汉青引入生物学协同进化理论,认为传受之间的关系是双螺旋结构,传受效果取决于传受间的制约因子相互变动,而传播内容是传播者应受传者需求信息变动的结晶[9],因此,传播者可以通过对制约因子的分析和调整优化传播效果。于红岩探索数字电视传播过程中新的传受关系模式,认为,数字电视传播中的传受关系应当是协同进化关系[10],应当注重通过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来调整传播策略。梁伶俐认为在以符号为载体的传播中,传者和受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