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法律经济学:新知还是旧论论文

行为法律经济学:新知还是旧论论文

ID:10839598

大小:6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8

行为法律经济学:新知还是旧论论文_第1页
行为法律经济学:新知还是旧论论文_第2页
行为法律经济学:新知还是旧论论文_第3页
行为法律经济学:新知还是旧论论文_第4页
行为法律经济学:新知还是旧论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行为法律经济学:新知还是旧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行为法律经济学:新知还是旧论论文摘要:行为法律经济学的新近崛起挑战了主流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公设,拓宽了法律的经济分析的研究领域,但同时也引起了主流学者如波斯纳等的诘难。双方在理性概念、经济学行为研究方法的证据支持、“互惠人”模型及其法律应用等论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从整体上观察,论战各方其实只是名义之争,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然。作为这次学术论战的潜在影响,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将会获得相当程度的促进功用。关键词:行为法律经济学;波斯纳;桑斯坦;“互惠人”模型1998年5月,凯斯·桑斯坦、理查德·塞勒和克里斯丁·杰罗斯三人联名在《斯

2、坦福法律评论》第50卷上发表了《行为法律经济学的进路》一文。在该文中,桑斯坦等对有关行为经济学在法律现象研究中的一些初期应用成果予以概括总结.freelics)概念,并且搭建起大略的理论体系框架,即法律的经济分析之行为研究的实证、对策和规范三个层面,以此挑战以理查德·波斯纳为代表的主流法律经济学理论,试图进一步拓展法律经济学的理论空间。(Jolls,etal,1998)在此意义上,桑斯坦、塞勒和杰罗斯三人的联名论文是行为法律经济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一篇正式的自立宣言。为对行为法律经济学这一新颖论题进行一些深入的讨论,《斯坦福法律评论

3、》同卷组编刊载了相应的论战和回应的文章,有波斯纳的《理性选择、行为经济学和法律》,马克·凯尔曼的《作为修辞学二重唱之一部分的行为经济学:答杰罗斯、桑斯坦和塞勒》,以及上述三位作者的答辩论文《理论与比喻:答波斯纳和凯尔曼》。(Posner,1998;Kelman,1998;Jolls,etal,1998)在这些文章里,(注:后经修改,桑斯坦等人的论文《行为法律经济学的进路》收入《行为法律经济学》一书,波斯纳的论文收入《法律理论的前沿》一书。大略说来,波斯纳与桑斯坦等之间的论战可分为四个轮次:(1)桑斯坦等在行为法律经济学概念的证立中

4、对波斯纳所代表的主流理性选择模型的建构性批评;(2)波斯纳对行为法律经济学概念的质疑;(3)桑斯坦等的回应;(4)双方在文集里对各自观点的修正和再论证。本文的论述将主要依据这二本书的相关内容进行。)论战各方以行为法律经济学的性质定位问题为中心,围绕着传统理性经济人模型的限度、可能的修正,及其在法律现象的经济分析中的解释力等论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并进而就模型性质、理性概念,以及实验的信度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辩。鉴于这次学术辩论的重要性,以下拟对其内容和意义予以简要勾勒和评析。这对了解域外法律经济学研究的现行态势,透视其未来趋

5、向,并审视其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积极影响,都将不无裨益。论述分为四部分:(1)行为法律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及其应用,(2)波斯纳的驳难,(3)论战的要旨和性质,(4)对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等方面的影响。一、行为法律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及其应用在《行为法律经济学的进路》一文里,桑斯坦等希望借鉴当今兴起的行为经济学所塑造的更精确的选择概念这一经济学分析人类行为的中心范畴,试图对法律经济学理论进行修正,以期对社会生活中广泛的法律现象做出更为适当的阐释,这包括主流理论现所无能解释的和错误解释的诸类现象。为此,他们主要采取了二个步骤:首先阐述法律

6、的经济分析之行为方法的基本假设,即构建出更为近似现实人类行为的“互惠人”(Homorecirocans)而不是传统“经济人”(Homoeconomicus)的理论模型(杰罗斯等,2006)10;(注:在桑斯坦那里,“互惠人”一词主要用来表述有限自利中的公平观念。不过,将其宽泛地用作行为法律经济学模型的整体称谓也非不妥。)其次将这一模型运用到诸种法律现象的分析中。桑斯坦等提出的“行为法律经济学”概念立基于对主流法律经济学原理的破旧立新之上。在经典教科书《法律的经济分析》中,波斯纳阐发了传统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的三大基本原理:向下倾斜的

7、需求曲线、机会成本与转让成本的等同和市场条件下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趋向。这些原理演绎出经济人模型即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的概括涵义。(波斯纳,2006)在建构行为法律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时,桑斯坦等依据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首先以波斯纳为例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桑斯坦等指出,波斯纳阐释的那三个基本原理与现实的人类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不相一致:(1)价格上扬无疑将会导致商品需求的下降,(注:这里不考虑吉芬物品。)不过,符合向下倾斜需求的预测,并不等于行为的最优化模型的有效证据。他们引证加里·贝克尔的研究以及相关实验认为,在资源有限和选择随机二

8、项约束条件下,存在着同样的现象。(2)在不存在明显的收入—财富效应时,由于禀赋效应,(注:它是损失规避这一更广泛现象的一种表现,后者是一类现实的心理倾向:人们对损失特别厌恶,对损失的不快比得到同样收益的愉快来得更大。(杰罗斯等,2006)22波斯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