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ID:10864391

大小:261.2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08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_第1页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_第2页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_第3页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_第4页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涂尔干一、基本理论关怀1.涂尔干被认为是一位学院派的社会学家,但是他的全部学术研究活动及其学说也包含着深厚的社会与道德关怀在内,也都是针对他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所感受到的社会问题展开的,是他为了解决那些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一些理论方案。所以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欲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前提。2.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3.危机表现:(1).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会

2、分工论》等著作中最受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2).社会危机。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激烈的劳资冲突。(3).精神危机。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悲观情绪变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杀率的上升。4.危机现象的破坏作用:(1).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2).劳资之间的激烈对抗把居住在同一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敌对国度(3).迅猛发展的自杀现象意味着危机和骚乱5.涂尔干认为我们必须要去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有效消除的办法,这一任务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客观深

3、入的研究才能够得以完成。6.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思想家们的不同思路:(1).马克思主义者思路原因:危机起源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的私有制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同在这个制度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方法:要解决危机,必须从根本上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变革,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制度来替代它。(2).密尔等自由主义者思路原因:自由主义制度在当时尚不完善。自由尚未能充分地、平等地扩展到每一个人。方法:通过各种具体途径来进一步改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使每一

4、个人都能够在形式上享有充分的自由。(3).美斯特尔等保守主义者思路原因:随着社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个人自由的高度扩展以及平等的社会发展趋势破坏了原有社会秩序。方法:通过恢复各种古老的传统(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利、群体优于个人等)来重建社会秩序。(4).孔德等实证主义社会学家的思路原因:社会结构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工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所导致的个人主义高涨及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办法: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与工业社会特征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秩序。(5).涂尔干的观点(基本与孔德一致)<1>将工业化而不是自由主义或资本主义理

5、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2>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3>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看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将重建20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当做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比孔德更关注这个问题)。<1>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称为集体意识)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将集体意识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2>反对共产主义学说和自由主义学说,主张将自由和秩序结合起来。第二节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

6、与社会失范《社会分工论》强调的社会问题: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的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目的: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状态的真正原因。1.社会团结涂尔干的基本社会学理论是以社会团结为主线而展开的。集体意识:社会团结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联系,并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1).定义: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联结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2).分类:<1>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

7、”(所有群体成员的共同情感和共同信仰)而把同质性的个体联结起来的一种社会结合类型。典型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和传统农业社会。<2>有机团结:通过职能上的相互依赖而将异质性个体联结起来的一种社会结合类型。典型形式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大都市。<3>比较:<4>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转变的过程中,尤其在早期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存在20着使劳动分工偏离“正常”形式的可能,从而导致各种“反常分工”形式的出现。1.社会分工(1).原因:由于“社会容量”(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

8、。(2).后果:<1>改变了社会团结基础,为社会团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纽带<2>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使人们不断得以在一种比以往更广泛的程度和范围上紧密地结合在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