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孟森与“诗史互证”的论文

简述孟森与“诗史互证”的论文

ID:10873416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简述孟森与“诗史互证”的论文_第1页
简述孟森与“诗史互证”的论文_第2页
简述孟森与“诗史互证”的论文_第3页
简述孟森与“诗史互证”的论文_第4页
简述孟森与“诗史互证”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述孟森与“诗史互证”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述孟森与“诗史互证”的论文论文关键词:“诗史互证”陈寅恪孟森研究方法  论文摘要:在文史学界,人们往往把“诗史互证”同陈寅恪的名字联在一起,认为陈寅恪是“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开创者。其实,早在陈寅恪之前,著名的史学家孟森在对明清文史的学术研究中,就已较为娴熟地运用了“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换言之,在二十世纪的学术史里,孟森才是“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开创者与先驱。    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史学大师。在文史学界,人们一提起他,自然会想到他的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可以说,他的

2、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联系在一起的。从现已发表的论著来看,学界人士一般认为:“诗史互证”是陈寅恪开创的研究文史的新方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发表了不少文章,并将陈寅恪奉为“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开山祖师。如胡晓明在1998年发表的《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一文中说:“本世纪的中国诗学研究,有两个人的名字无疑是影响深远的。一个是陈寅恪。他开创了一种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一个主流传统,即知人论世、比兴说诗的传统在现代新的复苏。”应当承认

3、,陈寅恪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史时,将“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发挥到了极致的境界,他的许多重要论文及专著《元白诗笺证稿》与《柳如是别传》等,即是“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结出的硕果。.陈寅恪一生求真务实,但是,如果将他奉为“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开山祖师,他地下有知,恐怕会拒绝接受加在他头上的这一不实的桂冠。这是因为,他自己知道,他并非“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开创者。早在他之前,就有一位自觉而娴熟地运用“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史学大师——孟森。如果真正论到“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开山祖师的话,则非孟森莫属了。  孟森(1868-193

4、7),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由于其刊行的论著大多以心史署名,因而世人称他为心史先生。像陈寅恪一样,孟心史一生的经历亦富传奇色彩。据商鸿逵的《述孟森先生》与王戎笙的《孟森小传》记载:孟心史的早年,从里中名师研习科举制艺,获得廪生功名。由于受到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影响,孟心史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习法律。1904年,孟心史回国,次年,人广西边防大臣郑孝胥幕,作了三年幕僚。1908年,孟心史至上海,接任《东方杂志》主编一职。此后的数年间,他出入政界与实业界。1913年,孟心史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国会宪法起草委

5、员会委员。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停止众、参两院议员的职务,孟心史从此告别了政界,潜心于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方面,孟心史成绩斐然,尤其以研究明清史蜚声学界,并先后被中央大学聘为副教授、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及出任历史系系主任。  孟心史一生的治学,涉及法学与史学两大领域,尤以史学为时人及后世所推重。他的史学研究,继承了乾嘉考据传统。其考述明末清初的事案人物,称引文献,除了为一般史学研究者所注意到的史料外,还兼及诗文集,证据详确,多有发明。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史学及文学的许多研究中,孟心史采用“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诗证史,以史证诗,

6、发前人未发之覆,解决了不少史学疑案,在当时的学术界可谓振聋发聩,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重视。孟心史采用“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论著,如《科场案》、住紫稼考》、《世祖出家事考实》等,生前散见于各种报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主要汇集在中华书局刊行的《明清史论著集刊》及其《续编》两书中。从孟心史的这些论著中,我们不难窥见他的史识诗心。  清初顺治至康熙年间,科场案叠起,草菅人命,株连甚广。其中,尤以丁酉(1657)科场案荼毒最甚。孟心史撰作《科场案》一文,网罗与此案相关的各种文献,述其始末,较为详尽地描述了这一科场案,为人们对此案的认识提供

7、了极为宝贵的资料。由于丁酉科场案的受害者主要是文人士子,因此,孟心史从各家文集中广泛地发掘史料,以诗文证史。在丁酉科场案中,最为知名的人物是吴兆骞(字汉槎)。吴兆骞之所以名传天下,孟心史认为,“实缘吴梅村一诗、顾梁汾(即顾贞观)两词耳。”吴伟业诗《悲歌赠吴季子》,描绘了吴兆骞前往的流放地环境险恶,“山非山兮水非水”,对吴兆骞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极为深切的同情。在这首诗的最后,吴伟业这样感慨道:“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由吴兆骞个人的不幸遭际,联想到天下文人士子的“受患只从读书始”的共同命运,吴伟业的

8、感慨不能说不深沉,尽管其中不乏吴伟业个人的切身体验,但已具有了普遍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因而此诗能唤起普天下不幸文人士子心灵上的共鸣。吴伟业是清初三大家之一,其诗在当时腾播人口,《悲歌赠吴季子》这首诗借助吴伟业的巨大影响力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