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ID:10897405

大小:22.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8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以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肉麻痹的临床特点为诊断要点。①患侧额纹消失,不能蹙额与皱眉;②患侧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阳性;③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嘴角歪向健侧;④口轮匝肌瘫痪,不能鼓腮、吹哨;⑤颊肌瘫痪,常易储留食物;⑥角膜反射、瞬目反射减弱或消失;⑦可伴有耳廓及外耳道感觉减退,患侧乳突部疼痛,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现象。西医治疗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d3d,7mg/d2d,4mg/d2d;两

2、天后改为口服强的松20mg/d2d,15mg/d2d,10mg/d2d,5mg/d2d;口服维生素B1片10mg/次,每日3次。肌肉注射甲钴胺注射液0.5mg/d。10天为一个疗程。中医治疗1.针刺、温针、电针治疗针具选用钢质无菌针,规格为0.40mmX40-50mm。急性期(发病7天以内),针刺以循经远取穴为主,单纯面部表情肌瘫痪,无耳后或患侧头痛者取内庭、曲池;伴有耳后或患侧头痛者取合谷、太冲、足临泣、外关。穴取双侧,针用泻法。恢复期(发病7天后)针刺以远道取穴和局部邻近取穴相结合。远道取穴足三里

3、、合谷,取双侧,针用补法;临近面部取穴翳风、下关、牵正、太阳、阳白、攒竹、丝竹空、地仓、颊车、迎香、颧髎,以上穴位均取患侧,面部选穴交替使用,由少到多,浅刺、轻刺到强刺激,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选上述两穴为一组,采用华佗牌电针治疗仪,用4组导线分别连接地仓与迎香、牵正与翳风、攒竹与丝竹空、颧髎与太阳,每次选1-2组,选用疏密波型,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二能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分钟。再用艾条贴近温针灸太阳、阳白、攒竹、地仓、颊车、迎香、颧髎,每穴2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

4、2天,再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2.穴位注射治疗采用5ml注射器,配6号针头,吸取弥可保注射液1ml,取翳风、下关、颊车、颧髎、牵正等穴位,每穴注入0.5ml,每次选取两个穴位。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3.皮肤针治疗用皮肤针扣刺攒竹、丝竹空、阳白、地仓、颊车、颧髎、合谷等穴,以局部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此治疗适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4.刺络拔罐治疗用皮肤针扣刺攒竹、丝竹空、阳白、地仓、颊车、颧髎、合谷等穴,以局部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此治疗适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先用梅花针扣刺阳白、

5、地仓、颊车、颧髎,再加拔火罐,采用闪罐法,不留罐。每周3次,适用于恢复期。5.穴位贴敷治疗将马钱子锉成粉末,撒适量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一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少许冰片作面饼,贴敷穴位,每日一次。适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