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及其曲线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及其曲线的艺术

ID:10917139

大小:48.69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8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及其曲线的艺术_第1页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及其曲线的艺术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及其曲线的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住宅文化屋顶在房屋建筑艺术中是非常浓重的一笔,同时也是古今中外建筑科技的精华所在。与欧洲、西亚等国家与地区平直甚至上凸的坡屋顶相比,中国传统的下凹曲线型瓦屋顶似乎更显柔美妩媚,不仅为国外的学者称之为“迷”,国内相关的说法也很多,真可算是趣味颇多的话题之一。一、“人”字的象征性意义。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为典型、也最为成功的象形文字,到今天至少已走过&"""年的历史演变路程,因此有人提出,中国屋顶曲线的运用与“人”字有关。除了形状上的相似之外,“人”的深刻寓意当然更能表达出建筑的社会化层面。最早把近、现代建筑理论与汉字作对比研究的,是建筑学家

2、刘敦桢先生,他与梁思成先生并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及其曲线的艺术宀学的两位创业先哲。已故的建筑教育家杨廷宝、童凹,当代隹著名建筑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东南理工大学教授齐康,都曾先后就教于两位先生。在讨论中国城市建设的课题中,刘敦桢先生把“国”字与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做了精辟的对比,从甲骨文、古汉字到古代都城、一般的城镇,可谓是详实有据。与“山墙”、“耳房”这类形象化建筑术语相比,并没有“人字坡顶”一词。从理论上讲,“山墙”已经包含了坡屋顶的外形特征,而“人字坡顶”则更强调了中国传统屋顶的下凹曲线。二、顺随自然的人文观、科学观。

3、树干、枝叶、竹木成材的随风摇曳、弯曲、下垂等自然现象,早已为古代工匠所熟知,并在工程实践中采取了各种相应的技术措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翰博士曾感慨道:“中国古代的建筑匠师,恰恰在一条下垂的曲线上完成了他们的屋顶结构,好象他们根本不懂得重力的存在。”这句话正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同时也是西方人对中国屋顶感到迷惑不解之处。尽管如此,中国屋顶所特有的自然、柔美的曲线不能不使西方人折服。无论是身临市井街区之间,还是登高俯眺掩映在云天山水间的屋顶群落,曲线总是与自然结合的最完美无暇。反观西方近、现代的科技理论,建筑结构预应力的概念正式提出已有二

4、三百年,实际应用也超过了一百年。这个概念的建筑表达很简单:下垂的房梁应做成上弓形,用以抵御向下的重力影响。由此而知,外国人的疑惑不解有其道理,毕竟他们的屋顶曲线是向上凸起的,恰恰与中国的屋顶形天津规划设计院宋寅中国房地产!""!#$"’()*%$住宅文化则是与天空恰当而友善的公平对话。五、最速降水线、工程作法的客观要求。式成鲜明对比。三、喜玛拉雅雪松、中国的斗笠、蓑衣和雨伞。把屋顶曲线比喻为雪松,这是西方人的说法,因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曲线,靠近正脊的地方最陡在西方人的神话中,从南方热带向北发展的原始部落,(一般略小于&’度角);屋檐处最

5、平缓(小于!"度角);连同他们造房的技巧都一起带去了。此观点当然需要考古学的进一步论证,但与前面的“人”字论点相对照,或许更能直观显现出自然和人文的互为映衬。喜玛拉雅雪松也称塔松,特别是其内凹的曲线外形轮廓以及层次分明的树冠,实在和中国传统的重檐曲线屋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然中国传统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要体系,那么材料所具有的天然特性,或者对自然生长的竹木形态加以模仿则毫不为奇,例如中国的“斗木共”就是典型的“树冠型”支撑构件。由此看来,雪松的说法似乎可以成立。如果把屋顶看成是遮风避雨的建筑组成部分,那么建筑学则常常以斗笠蓑衣、雨伞等来比喻

6、限定上部建筑空间的媒介,从而使屋顶有了许多可比的参照实体。斗笠、蓑衣及雨伞等与屋顶的不同,在于是否直接与人的身体接触,但在形状上、功能上又有着很多的渊源关系。这些论点严格说来都属于联想的范畴,正如今天人们把衣着称为“包装”那样。从材料上讲,斗笠、蓑衣等正适合形容最普通、最大量的传统民居,即所谓“茅顶草舍”;而古代帝王所用的车辇、华盖则更可以比喻为宫殿建筑中巨大的豪华屋顶。四、阴阳学说、方圆运用的审美观及价值取向。前面曾提到,中国曲线屋顶所表现出的柔美外形及其同自然环境的浑然一体。事实上,按照传统的阴阳理论和风水学说,平直的线属阴———有弦

7、、水、静之义;曲线则为阳———有弓、波、动之义。人们往往习惯于以“方”为阳刚,以“圆”为阴柔,这恐怕是一种错误的约定俗成,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分别取“方形”与“圆形”的上下各一小部分,得到的结果恰好是两段直线与上弓、下凹的两段弧线,这也说明俗称的阴阳的概念出现了错位。此外,天圆地方说也是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念中的重要结论,所以,作为建筑的最上部分理应以圆弧来表达与天空的自然衔接。曲线屋顶充满动感且蕴含无比的力量,有关的建筑理论认为,欧洲古典建筑中向上凸起的半球型穹顶、高耸的尖塔、陡直的屋面坡顶,无一不是与天空相抗争的力作;相比之下,中国特有的

8、下凹屋面曲线则更多地表达出顺随自然的谦卑,与中国的东方哲学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不谋而合,至于说四角和屋脊的向上翘起,中部屋顶则取前二者之中,从而形成连续自然的弧线。从屋面自然排水的实际要求上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