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研究

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研究

ID:10918789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8

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研究_第1页
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研究_第2页
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研究_第3页
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研究陈媛一、个性化阅读目前存在的教学误区(一)理解的表面化1.将个性化阅读等同于个体阅读,并排斥合作学习。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涵义,简单地让学生自己读书,而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开启。课堂上,他们往往在出示课题后,只说了三言两语就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阅读时教师则一言不发地在教室里巡视;学生读后教师让学生们个人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读之后就让学生发言,最后用一句“大家都读得很好”草草结束学习。2.将个性化阅读变成了“自由化”阅读,甚至走到了“惟自主论”的极端。给学生过度的自由和随意性,“想读哪儿就读哪儿”“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用什么方

2、式就用什么方式”,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将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结果只能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自主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课堂虽然热闹,但沸沸扬扬之后,学生什么也没有留下。(二)理解的偏狭化在当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只看到了加强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和由此获得的感受、体验、理解的这一面,只重视了学生这个主体,却忽略了课堂学习中的另外两个主体——文本(创作主体性的表现形态)和教师。具体表现在:有的课堂,要求学生只用三五分钟的时间阅读文本随即就开展讨论和探究,文本位置常常“空缺”或“半空缺”;有的课堂

3、则干脆把文本弃之一旁,让多媒体代替了文本,把文本变为各种各样的画面,表面上是帮助解释文本,实际上却消解了文本的主题意义。(三)教师主体性的缺失1.对学生的阅读实践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引导与帮助。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都不够丰富,因而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学生面对文本,有时会读不懂,不知其所云。学有专长的教师理应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来补充课文的知识背景,展现文章语境,照顾学生“先在结构”的差异性,帮助学生进入文本。可有些教师却“淡化出场”,形同虚设。2.对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味肯定。由于学生理念观点、生活经验和阅读水平的不同,他们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难免会有深刻与浅

4、薄、全面与片面、正确与错误之分。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置可否,对也真棒,错也真行,甚至当作“新奇”来认同来欣赏,让学生在称赞中迷失了辨别是非的方向。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一)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情境,搭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1.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人文情境新型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教师不仅要身体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心理需要,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应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与合作,作为学习的同伴共同解

5、决问题,彼此可互问互答,互争互辩,质疑争鸣,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2.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情境罗杰斯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要重视营造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教学中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希望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想方设法帮助所有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二)开放灵活适时引导的课堂对话,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提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既要善“导”,组织教学又要求“

6、活”,因势利导,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而不能死抱教案,机械刻板。请看案例:有位教师上《乡愁》,教师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作什么?”学生答道:“乡情。”“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的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作什么?”老师又问道。“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不该这样回答。”老师有点急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他抬头一看

7、,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我只要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深情。”学生吸嗦道。好在此时下面有学生接口“叫作‘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读罢这个案例,在让人失笑的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深思:许多语文老师上课都按一定的程序操作,或者设计一个程序,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程序,好像是在流水线上“做工”。教师上课当然应当有预设目标和思路,但预设的不应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