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辨治体会的论文

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辨治体会的论文

ID:10918951

大小:53.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8

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辨治体会的论文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辨治体会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辨治体会的论文【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 辨治体会  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是指由于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造成的一组综合征,发病原因有多种,而以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居多,临床治疗相当棘手。运用中医辨证配合西药治疗,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现将个人辨治体会总结如下。  1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瘿  中医对与甲状腺有关疾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只是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有限及认识方法的不同,并无与甲亢相对应的确切病名。现代中医学者多把甲亢归于“瘿病”范畴[1]。笔者认为,“甲亢”虽与“瘿”有着密切

2、的联系,但仔细考究二者,仍存在差异。古代文献中《吕氏春秋·季春纪》“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淮南子·地形》“险阻气多瘿”以及《诸病源候论·瘿候》“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等描述,显然是指因缺碘而导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千金药方》及《外台秘要》记载的数十个治疗瘿病方剂也多用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富含碘药物或甲状腺脏器进行治疗,这类似于现今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补碘疗法。至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根据瘿病的局部症状不同,将瘿病分为5类: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者即名肉瘿;筋脉露结

3、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不难看出,其描述虽超出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范畴,但仍以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或肿瘤为主要特点。此种分类方法影响深远,后世医书一般将瘿与瘤并称置于外科范畴,如著名外科专著《外科正宗·瘿瘤论》。.总之,古之所论“瘿”多指外观可见甲状腺肿大或肿物的一类疾病,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占据了相当比例,潘氏[2]则明确提出,古代所谓之“瘿瘤”,主要是指地方性甲状腺肿。然而,甲亢除有甲状腺肿大之外,还有甲状腺激素分泌旺盛的病理改变,与古之所论“瘿”不能等同。故应归于中医学“瘿病”、“

4、心悸”、“郁证”、“自汗”等范畴[3]。尽管其治疗可参考历代有关“瘿”的辨治方法,但不可囿于古论。  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关于甲亢的病因病机诸多医家认识各有偏重,但基本认为主要与情志、饮食有关,强调气、痰、火、瘀血为主要病机。《诸病源候论·瘿候》“忧恚气结所生”及《圣济总录·瘿瘤》“妇人多有之,缘忧恚有甚于男子也”都强调了情志致病的重要性。张氏等[4]认为,气、痰、瘀三者壅结颈前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气、痰、瘀、火、虚为主要病机。王氏[5]认为,本病病机多为忧思郁怒,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日久肝火循经挟痰

5、挟瘀而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先天易感性(即西医所说遗传因素)对甲亢发病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则肝阳易亢,遇情志、劳累、饮食等外因刺激,挟痰火、瘀血之邪则可诱发。甲亢发病之初,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为主,临床多见患者烦躁易努、心慌手抖、口干口苦等。病久则见气阴两伤之证,并有痰浊、瘀血之邪的化生或加重。虚火灼津为痰,血行涩滞,化生痰浊、瘀血之邪,日久不散,更加耗伤气阴,终致气阴两伤之证。虚火灼伤体内阴液,加之肝失疏

6、泄,不能助脾运化,四肢失养,则见形体消瘦;心阴被耗,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肝木乘土则大便溏泄,大便次数增多;气滞痰瘀结于瘿部,可见甲状腺肿大;虚火上迫于目,则眼球突出。  3分型论治  3.1肝气郁滞型  本型多见于甲亢病史比较短的患者。症见精神抑郁,双乳胀痛,喜太息,月经不调。治宜疏肝理气。常用药物为郁金、佛手、川楝子等。  3.2阴虚胃热型  本型多见于甲亢中期。证见口干口渴,消谷善饥,体重减轻,或女子月经量少及愆期,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胃。常用药物为知母、黄连、寒水石、粳米、生石膏等。  3.3肝阳

7、上亢型  本型多见于病史较长者。证见面红目赤,舌颤手抖,失眠多梦,甚至周身肌肉颤动,恶梦频频,脉弦细。治宜平肝潜阳。常用药物为钩藤、菊花、水牛角、生牡蛎等。  3.4气阴两虚型  本型常见于老年患者或久病之人。证见神疲乏力,虚烦潮热,失眠盗汗,舌红绛或淡红,苔少,脉细无力。治宜益气养阴。常用药物为生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等。  然临床所见实际病例表现多样,错综复杂,往往阴虚、气郁、内热并见,且常有夹痰夹瘀之象,故中医治疗应在滋补肝肾、养阴清热为其大法的基础上,根据兼夹证的不同辨证施以化痰祛瘀等。另外

8、,本病多以肝肾亏虚为基础,易遇情志刺激、产孕劳伤、饮食等因素诱发,出现阴亏于下,阳旺于上,故治宜滋阴降火,养阴药宜选用轻灵柔和之品,常用药物除上述外,还有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黄、山茱萸、白芍、制何首乌等。“壮水之主以治阳光”,滋阴清热既可防止火邪伤阴,又助于痰瘀等有形实邪的消除。临证化痰当以清热为先,清热化痰以散结,常用药物有清半夏、浙贝母、生牡蛎等;祛瘀当以凉血化瘀为法,常用药物有丹参、赤芍、三七等。另外,针对主症变化者可配合养血熄风、安神定志等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