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ID:10920828

大小:7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_第1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_第2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_第3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_第4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_第5页
资源描述: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评价”和“鉴赏”一样,本身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这里只能从高考对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要求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一、什么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说,主要是指两点:一是文章所运用的全部材料,二是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所表达观点、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主体。没有材料,就没文章可言。一般说来,在议论性文章中,作者所用的全部论据,包括事实论据、事理论据以及证引的各种文献资料,都是材料。在说明性的文章中,作者所介绍的事物和引用来说明事理的文字,也是材料。在叙述性的文章中,作者所叙之事件、所写之景物等,也是材料。作者凭借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见解、主张、态度等

2、,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灵魂。材料与观点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二、高考考查重点1.关于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把握思路。散文是一种非常随意、自由的文体,没有固定的模式规范,所以散文的构成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散文研究家佘树森先生说:“散文的表现形式的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给作者所表露的思想情绪,找一个最佳的流动方式。”而这个“最佳”在于作家的感悟,在于作家要表达的“意”,在于作家

3、达“意”时所凭借的景、物等。表达情绪所借助的材料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思路(流动方式)就不同。研究者通过对散文的结构方式归纳整理,得出了许多不同的构造形态,其中最常见的是“链型构造”,指散文的形象组织是一个节节推进、层层相贯的纵向过程。这个链可能是一条叙事链,从始到终描述某一过程;也可能是一缕情思,展现前后相连的一条心路历程。在这其中起连接作用的线索往往是:(1)时间的变迁;(2)某种体悟的逐层显示;(3)“我”的活动足迹;(3)某种情感化了的意象另一种常见的构造形态是“扇型构造”,这种构造没有明显的时间的纵向进程,大致在几个并列层面上展开艺术形象的组织。那么这些处于并列层次上的形象是怎样连贯

4、起来的呢?一般常见的方法有:(1)用片段中共有的某种性质来连缀整体形象(2)用特有的情思氛围来连缀各种片段;(3)用某种或隐或显的逻辑关系来连缀整体形象;(4)用“我”的所见所闻来连接各种片段。情感线索在散文中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孙犁的《老家》,是以思念故乡的情感为线索;冰心的《一日春光》是以一种盼春的情感为线索……2.关于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散文家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往往是一种个人的独特体验。这一点散文和诗歌有共同之处。阅读散文如果不从作家的独特体验入手去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而是以一般的事理逻辑来思考,就往往把握不了作家的独特的思想情感。文艺理论家、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对2002年全国卷选林非的

5、散文《话说知音》提出批评,认为这不是一篇格调、水准上很高的文章,他认为,文章是一本正经地提出实用理性的问题:为什么知音只能有一个呢?世界上水平高的人,多得很,只要你一直弹奏下去,就会有新的知音。这就从审美价值下降到实用价值的层次上去了。从艺术创作上来说,俞伯牙弹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而且能够解读俞伯牙的弹出的音符,“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江河”,能够神奇地理解俞伯牙弹奏出来的情思,真像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所以当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就再没有心思弹琴了。这是非常具有审美价值的,它与文学中普遍存在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月是故乡明。情人眼里出西施。都因其片面性、绝对化而显得可爱。讲究客

6、观性,或者全面性,就没有感情了。这在中国古典文论家严羽那里,叫做“非关理也”,在清代诗论家吴乔那里叫做“无理而妙”。孙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强调知音唯一,世间难求,富于诗意呢,还是强调知音无穷有诗意呢?不懂得审美价值对实用价值的超越性,把审美的情感价值和实用价值混为一谈。把感情的价值看得很轻,死了知音无所谓,就不能不是煞风景的。这个例子说明,对于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必须要注重作家的独特体验。三、评价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应注意下列三点:1.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2.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3.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解“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四、练习与测试

7、(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死是生者的事陈蓉霞阴阳相隔,生死两界,这是人们常用来描述死亡的说法。’活人永远都无法见证自己的死亡,然而,恰是自己至亲的死亡,才让我们体悟到上述说法的痛心彻肺。从这一点上来说,死亡,永远都是生者的事。据考证,甲骨文中“死”的含义,就是一个活人跪在死者旁边。正如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只有人才有死亡,动物只是生命的终结。人类面对死亡,沉思死亡,这就有了葬礼。举行葬礼,正是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