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视角分析修辞论辩

从语用视角分析修辞论辩

ID:10930260

大小:6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9

从语用视角分析修辞论辩_第1页
从语用视角分析修辞论辩_第2页
从语用视角分析修辞论辩_第3页
从语用视角分析修辞论辩_第4页
从语用视角分析修辞论辩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语用视角分析修辞论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语用视角分析修辞论辩  修辞一词可追溯到《周易》记载的孔子的观点: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对文辞进行修饰,对言语进行改良,树立至诚至真的感情,因而是营修功业的根基。先秦的诸子著作当中有很多关于修辞的思想。现代对于修辞的理解与此有很大不同。本文认为,修辞学可以说是发源于实践的一种论辩艺术,一种为了实现说服的涉及实质问题的功能性方法。从古希腊的作为修辞学鼻祖的亚里士多德奠定了修辞学地位的《修辞学》一书开始,修辞学理论就初具规模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古希腊时期的修辞主要被定位为说服性的论辩言说。古罗马时期的修辞学代表人物是西塞罗和昆体良(M.FabiusQuin

2、tilian),随着古罗马民主制度的衰落,修辞学已经变为专门研究文体风格和临场言说的学问。此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逻辑学的发展,各个学科分门别类的标准越发明晰,倚重自然语言的修辞学被逐步边缘化,逻辑学的地位在科学方法论中越来越高,追求纯粹客观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主流。人工语言的形式推理和细致研究成为主导。修辞学退居文学艺术领域,将其影响范围限于辞藻和语句的排列技巧和修饰功能,话语的文体风格以及修辞格成为修辞学仅有的领地。到了20世纪50年代,各种新的社会问题要求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伴随着哲学范围内的语言转向,古典修辞理论在学科限制被逐步取消之后重新获得重视。与此同时,

3、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得以不断扩展,超越了着眼于文学文体、文法结构的范围,开始具有了本体化的倾向。严格来说,新修辞学并非一个自成体系的学派,而是一种由侧重于单向劝服,向言说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对话的学术运动。认知性和多义性在双向的普遍的互动当中被强调。修辞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词句技巧和工具,成为对于事实探究、真理的发现过程本身。  修辞并不完全为了实现有效共识,其中包含了意在说服的潜在目的性。言说实质的存在意义效果就在于通过符号化语形确立一种意义的书面或者口语的信息传达。听众对于话语的理解不仅仅是以一种字面形式的语义辨识和判断,而是当听众和言说者之间培养起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话

4、语互动得以维持的认同,并且建立了相应的人际关系的时候,主体间交往的目的才在合理共识的基础上达成。此时,听众也成为了能动地理解的主体,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转而成为言说者。此时,听众诠释、理解并判断对方话语中包含的对应的所指意义,通过对对方真诚性的信赖从而确证这一话语的可接受性。进入约定的言说者通常都有这样一种特定感觉,在这种感觉中,他愿意运用主题化被强调的有效性要求,从事某种人际关系的建立,并因此选择某种特定的交往模式。可以说,这一互动模式表征了语用分析方法对修辞论证理论深入的重要意义,也体现了其对于交往行动发展起了协调甚至规范作用。  修辞论辩可以被视为根据对话题材、论题语境和

5、主体间性(说者与听众)而分配论据、协调论述手段,旨在维护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并产生使其采取相应行动的动态过程。修辞论辩的语用性需要从其研究本身的性质和判断论辩合理性的标准及其认知出发,而着力点就在于关键术语的分析、比较、辨别和判断。从主体间相互意图构建的关系图景的角度来看,话语者和听众之间实质上是互为听众。从新修辞学视角来看,言说者试图影响的对象是普遍听众,但双方在生活世界中具备的交往权力不可忽视。论辩是交际性的或对话性的,这种对话离不开带有意义的主体或说话者,这些元素都试图控制并表述他们自己的意义。各种意见与问题在互动的、不同动机基础上的信息交流中,需要面对正当性、合理性

6、与可接受性,以及论证依据融贯性的批判性检验。因为每个论辩实践必定无法达到终极的真理和普世性的理想化导引。将这种论辩实践置于商谈背景下,有助于从程序性角度探讨其内在机理,判断其有效性。  基于此,从语用视角分析修辞论辩具有关键的理论意义。  一、修辞作为论辩艺术  (一)修辞方法的建构性  修辞作为一种论辩模式,是对文本的消解,同时又借助文本实现新的解释。因此本文强调修辞的建构性和实践性。论辩互动实现共识最初就是通过这种模式达成的。越是掩盖自身修辞性的文本就越有能力解构原有的解释。在文本断言自我的微不足道,断言自我的作为纯粹修辞手段的虚无的同时,文本使否定自我的语言变成了语言

7、上拯救自我的中心。只有当自我被置换成否定它的文本时,自我才能作为自我而持存。自我最初是作为它的经验指称语言的中心,现在它成为作为虚构、作为自我的隐喻中心的语言。为了说明对象的本原状态和实质特征,需要通过文本的意义符号作为表征,这首先就否定了对象的存在形式,并限制了其被认知和解读的渠道。论辩的修辞模式就是通过这种文本表征的多重意义的发掘和展现,在试图消解甚至推翻对方观点的过程中力图实现新的认同标准和认知共识的达成。  (二)修辞学方法可以弥补形式逻辑思维的不足  形式逻辑分析的视角预设了作为理性产物的法律的完美性,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