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徐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的论文

苏轼在徐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的论文

ID:10934068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苏轼在徐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的论文_第1页
苏轼在徐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的论文_第2页
苏轼在徐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的论文_第3页
苏轼在徐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的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苏轼在徐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苏轼在徐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的论文苏轼在徐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研究  一苏轼在徐州期间的生存环境及心路历程  北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调任徐州知府,进入了他的徐州时期,林语堂先生称之为黄楼时期。这一年,苏轼开始了他的真正的生活。  熙宁四年(1071)六月,夹在新旧党争旋涡中的苏轼乞补外任,离开了危机四伏的汴京。年轻气盛的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做地方长官的副手,这多少限制了他的才华施展。熙宁七年(1074)六月,苏轼改差知密州,在密州虽然身为太守,但是此地贫穷而偏远,也不是他施展行政才能最好的舞台。三年后,另一所城市徐州,与苏轼相遇,

2、并成就了这位文化巨人生命的丰富和绚烂。一年零十一个月的苏徐州,于元丰三年(1080)才得以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地走向他的黄州时期,去实现其文化人格的再一次升华。  北宋时的徐州,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城市,为南北之襟要,京东之门户,而且物产丰富,出产黄冈岩、煤、铁,地宜菽麦,一熟而数岁饱。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列为古九州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之一,风物秀美,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民风淳朴。入徐作官,进则经世济民,退则休养性情,徐州的一切在苏轼眼中都充满着魅力。.密州卸任后,苏轼先差知河中府,后又接改知

3、徐州,受命后他欣然前往。  此身无用且东来,赖有江山慰不才。旧尹未嫌衰废久,清尊犹许再三开。满城遗爱知谁继,极目扁舟挽不回。归去青云还记否?交游胜绝古城隈。(《诗送交代仲达少卿》)  这是苏轼抵徐后所作的第一首诗。熙宁十年(1077)春,原徐州知州傅尧俞因失察而被罢官,由徐州通判江仲达署理知州,他向新任知州苏轼移交公务后即调离徐州。苏轼赠诗送行,给予江仲达极高的评价,这其中难免官场上的礼节和文人间的客套,但仔细品读,诗中也浸润着苏轼对这座城市天生的喜爱和施政为民的期待。密州任内忧国忧民的无限惆怅和踌躇满志的无以施展,已然在徐州找寻到行动的空

4、间、情感宣泄的载体。极目扁舟挽不回,这既是苏轼对江仲达的赞颂,也是为自己立下了未来行动的标杆。  徐州任上的苏轼,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他的天性中有自由放达的诗人气质,却并不防碍其处理实际事务的才能。他干练、果敢、乐观、亲民,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实干家;他喜游览,性不羁,冈头醉卧石作床,引起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给人奔放和热情;他才情横溢,胸有成竹,随物赋形,笔带风雷,留下了大量令人激赏的诗文;他深谋远虑,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徐州上皇帝书》尽显了战略家的风采和思想家的洞悉力。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才子秦观一语道

5、破了苏轼在徐州展现出的种种魅力。  苏轼注重养炼,善于吸纳,具有极高的心智,儒、释、道三家互补,挥洒出熠熠的人格光芒。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学习和接受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儒家思想是他一生立身处世的根本;面对佛道思想,他则经历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从顺其自然而习之,到积极主动地批判吸收,促成儒、释、道三者融合的最终实现。苏轼在徐州期间,其思想发生了从以儒为主到儒道兼善的转变。  其实,儒、释、道思想纵贯苏轼的一生,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段中,他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而已。入徐以后,受到地域文化氛围、人生遭遇的多种影响,苏轼思想更加成熟圆融,对儒道的

6、思考和认识达到了更高程度的融合。  二吾生如寄耳的人生思索  抵徐之后,苏轼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了新的思索和总结。在苏轼的诗集中,先后有九处用了吾生如寄耳一句,显然,寄寓思想是苏轼对人生的基本判断。按时间顺序,他首次提出这一思想是其在徐州创作的《过云龙山人张天骥》一诗中:吾生如寄耳,归计失不早。故山岂敢忘,但恐迫华皓。与此同时,他在徐州创作的《宝绘堂记》中也明确提出君子当寓意于物的思想。苏轼在徐州期间所提出的寄寓思想明显受到庄子的影响,庄子把人看作是自然造化的产物,在天地时空的无限变化中,人只能存在于一个有限的时空内。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

7、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苏轼继承了庄子的思想,认为人的生命的本质就是一段寄寓生活,这也是苏轼在徐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的体现。  日渐恶化的政治形势、自请外放的生活经历和与日俱增的自我反思,都推动了苏轼对人生价值、艺术创作的不断思索。吾生如寄耳,归计失不早。故山岂敢忘,但恐迫华皓。苏轼在这首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徐州的诗作《过云龙山人张天骥》中,首次使用了吾生如寄耳的句子,其后诗作中又八次使用这个句子,以作年排列如下:  元丰二年《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之一》: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  元丰三年《过淮》:

8、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  元元年《和王晋卿》: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  元五年《次韵刘景文登介亭》:吾生如寄耳,寸晷轻尺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