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字地质学论文:雷达探测

9000字地质学论文:雷达探测

ID:10955613

大小:6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9

9000字地质学论文:雷达探测_第1页
9000字地质学论文:雷达探测_第2页
9000字地质学论文:雷达探测_第3页
9000字地质学论文:雷达探测_第4页
9000字地质学论文:雷达探测_第5页
资源描述:

《9000字地质学论文:雷达探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9000字地质学论文:雷达探测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9000字地质学论文。1 概况乐化水库位于南昌市新建县内。库区为低山丘陵环抱,控制流域面积84km2。该大坝坝体所处地基为前震旦系双桥山群杂色条带绢云千枚板岩与粉砂质板岩,间杂喜山期辉长辉绿岩;南段坝肩及库区周围分布有大量的辉长辉绿岩孤石。坝体为重力式土坝,由就地取土,人工填筑而成,主要填料为第四系粉砂质粘土与残坡积物。由20世纪50年代修筑的坝基经多期次加高培宽而成现状(图1)

2、。50年代修造的泄水涵管因渗漏而废弃,70年代对泄水涵管进行改造,就在原涵管的南侧以开挖方式重新建造了一个砖混结构的箱涵,箱涵截面为6060cm2,顶板有钢筋。现因水库坝体严重渗漏,需进行注浆处理,如在注浆处理过程中不慎破坏箱涵,将会给库坝带来灾难性后果。该箱涵在堤面水平投影位置,现已无可靠资料。因此必须查明该泄水箱涵深度及其在坝面的平面投影位置,为正在进行的该水库坝体除险加固工程提供切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在综合考虑坝体与地质环境、时间与效果等因素后,选用地质雷达对70年代末期经开挖坝体改建而成且目前正在使用的泄水涵管进行探测。2 方

3、法可行性分析地质雷达是应用脉冲电磁波来探测隐蔽介质分布和目标物。当发射天线向被测物体发射高频宽频带短脉冲电磁波时,遇到不同介电特性的介质就会有部分电磁波能量被返回,反射波的路径-波形将随所通过的介质的电性质及几何形态而变化,根据反射波的旅行时间(亦即双程走时)、幅度、频率与波形变化资料,可以判读目标物的深度和位置。当堤坝为均质土时,其内部无明显反射界面,雷达波向下辐射,就不再返回,记录上只能看到直达波,其后就不会存在界面反射波。当其内部存在非匀质体,如需查明的涵管或其它地质体如不均匀土体、弧石等,只要其具一定的规模并可形成一定能量的

4、反射波,都将在记录上呈现异常。相对来说,箱涵对比一般不均匀地质体其外表面更加平整,且其顶板内有钢筋,将会形成较强的雷达反射波,具备了区别其它地质体的前提条件。这是一篇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的内容,大马岗河流沉积体实际上是一个由辫状河与曲流河沉积形成的复合沉积体,即在辫状河泛滥平原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低能量的曲流河沉积。1、引言对现代河流沉积研究最早起源于19世纪,但真正对现代河流沉积的广泛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召开的第二次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再次促进了现代河流沉积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发表

5、了大量的河流沉积学研究成果及著作。几十年来,通过河流沉积学的研究,人们已归纳出了曲流河、辫状河及网状河的沉积模式及其环境演化模式,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已普遍被接受,虽然这些模式已成为对比和认知古代河流沉积体的一个标准框架,但由于河流沉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难以用一种模式囊括古代众多复杂的河流沉积过程。特别是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经典的河流沉积模式已满足不了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需求,正如JDCollinson指出的那样很多实例的广泛经验,比之有限数量高度提炼过的相模式知识,似乎是解释新例子的更好基础。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6、它以嫩江大马岗沉积体为例,揭示了一种复杂的河流复合沉积模式和沉积层序,为地下河流相地层的识别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以借鉴的依据。2、地质概况嫩江发源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北端的伊勒呼里山,流经内蒙古、黑龙江两省区,在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汇入松花江,全长约870km,流域面积为2.2108m2。该流域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古海西褶皱带东南边缘松嫩中断(坳)陷带的西部(图1)。嫩江上游河段位于大小兴安岭山区,河道大多呈V字型,以切割侵蚀为主,属于典型的山区河流;中下游河段位于广阔的松嫩平原区,河道宽阔,呈U字型,多蛇曲,以冲积沉积为主,属于平

7、原河流,大马岗段处于该河段上。3、嫩江大马岗沉积体沉积特征及岩相类型3.1 沉积特征通过对大马岗河流沉积体九个探槽剖面、十九个探坑(图2)的细致观察及描述,发现大马岗沉积体主要由三种类型沉积物组成:砾质沉积、砂质沉积及泥质沉积,并以泥质沉积为主,按其沉积的岩性、颜色、粒度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将大马岗沉积体由下至上共划分为10个层,分别用N10N1表示[15],具体沉积特征如下(图3):N10:黄褐色粗砂质细砾沉积,受探槽剖面限制,在最深探槽处该层厚1.4m仍未见底。其砾石成分混杂、大小不一,分选、磨圆差,最大直径为14cm,最小为0.

8、2cm,一般2.5~3.0cm。N9:白灰色或灰白色含粉砂泥或纯泥,厚30~150cm。具水平层理,富含植物根。N8:为褐色粉砂质泥,厚0~190m,富含植物根及铁质。在工区内发育不全,仅在探槽III及探槽VIII南部见到,向工区北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