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

ID:10968715

大小:267.29 KB

页数:58页

时间:2018-07-09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_第1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_第2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_第3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_第4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11~20单元58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RevisionHistoryVersionCommentsAuthorNoteV1.0draftversion58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ContentsRevisionHistory2Contents31第21单元51.1揠苗助长51.2砚眼61.3农夫耕田71.4稚犬81.5鷧鸟中计92第22单元102.1枭将东徙102.2世无良猫112.3河豚之死122.4刻舟求剑132.5鹬蚌相争143第23单元173.1曹竹虚族兄遇鬼173.2疑鬼173.3

2、畏鬼致盗183.4畏影恶迹193.5鸲鹆噪虎qúyùzàohǔ204第24单元214.1孟母戒子214.2孟母不欺子224.3秦西巴纵麋234.4屠夫杀狼234.5郢书燕说255第25单元275.1陶侃尝出游275.2木屑竹头275.3墨子怒耕柱子295.4李存审诫子295.5芒山盗临刑316第26单元336.1读书与作文336.2卖瓜减字336.3修改一法346.4歧路亡羊356.5二叟钓鱼377第27单元3958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7.1张飞横矛当阳桥397.2次非斩蛟397.3溺鼠417.4鸡感恩427.5猫儿索食428第28

3、单元448.1刘道真戏谑448.2唐明皇赐名448.3偷鸭求骂458.4何梅谷之妻478.5庸医489第29单元499.1马诉冤499.2楚人有担山鸡者509.3某甲夜暴疾509.4涸泽之蛇519.5盗牛者强辩5210第30单元5410.1于令仪诲人5410.2乡人藏虱5510.3别字秀才5610.4画鬼易5610.5吹牛5758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1第21单元1.1揠苗助长【汉语注音】yàmiáozhùzhǎng成语典故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茫茫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同“余

4、”)(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

5、有好处,反而害了它。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2、长(zhǎng):生长,成长。3、揠(yà):拔。4、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5、谓:对...说,告诉。6、其人:他家里的人。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8、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9、趋:快步走。10、往:去,到..去。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12、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13、寡:少。14、耘苗:给苗锄草。15、非徒:非但。徒,只是。16、益:好处。17、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成语故事

6、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颗一颗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成语启示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58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望相反。这一寓言

7、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1.1砚眼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仆人往,以一金易归。仆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仆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盖此砚佳于鸲鹆眼也。译文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讨论价

8、格还没有定。到了府邸之后,他让仆人前往集市,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惊讶地(认为)它不像(早先看到的那个砚台)。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