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

ID:10969511

大小:47.8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9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_第1页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_第2页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_第3页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_第4页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_第5页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_第6页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_第7页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_第8页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_第9页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清焦循论语通释简体横排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通释(清)焦循撰清光绪李氏刻木犀轩丛书版自周、秦、汉、魏以来,未有不师孔子之人。虽农工商贾、厮养隶卒,未有不读《论语》者。然而,好恶毁誉之私,不独农工商贾、厮养隶卒有之,而士大夫为尤甚。夫读孔子书,而从事于《论语》,自少且至于老,而好恶毁誉之私不能免,则《论语》虽读,而其指实未尝得。读《论语》而未得其指,则孔子之道不着。孔子之道所以不著者,未尝以孔子之言参孔子之言也。余尝善戴东原氏作《孟子字义疏证》,于理、道、性情、天命之名,揭而明之若天日,而惜其于孔子一贯忠恕之说,未及阐发。数十年来,每以孔子之言参

2、孔子之言,且私淑孔子而得其指者,莫如孟子,复以孟子之言参之。既佐以《易》、《诗》、《春秋》、《礼记》之书,或旁及荀卿、董仲舒、扬雄、班固之说,而知圣人之道,惟在仁恕。仁恕则为圣人,不仁不恕,则为异端小道。所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以此。故其道之大,其事易。自小其道而从事于难,是己而非人,执一而废百,讵孔子一贯之道哉。嘉庆癸亥夏五月,郑柿里舍人以书来问“未可与权”,适门人论“一贯”,不知曾子“忠恕”之义,因推而说之,凡百余日,得十有五篇。曰“一贯忠恕”,曰“异端”,曰“仁”

3、,曰“圣”,曰“大”,曰“学”,曰“多”,曰“知”,曰“能”,曰“权”,曰“义”,曰“礼”,曰“仕”,曰“据”,曰“君子小人”,统而名之,曰《论语通释》。圣人之道大,未敢言知,或亦远于异端云尔。孔子以“一贯”授曾子。曾子云:“忠恕而已矣”。然则“一贯”者,忠恕也。忠恕者何?成己以及物也。孔子曰:“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孟子曰:“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舜于天下之善,无不从之。是真一以贯之,以一心而容万善,此所以大也。孔子告颜子曰:“克

4、己复礼为仁。”惟克己,斯能舍己,故告颜子以仁,告子贡以恕,告曾子以一贯,其意一也。人惟自据其所学,不复知有人之善,故不独迩言之不察,虽明知其善,而必相持而不相下,荀子所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凡后世九流二氏之说,汉魏南北经师门户之争,宋元明朱陆阳明之学,近时考据家汉学宋学之辨,其始皆源于不恕,不能克己、舍己、善与人同,终遂自小其道,而近于异端。使明于圣人一贯之指,何以至此!故有圣人所不知而人知之,圣人所不能而人能之。颜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即大舜之“舍己从人”,而孔子之一贯,

5、忠恕也。孔子焉不学而无常师,忠恕而已矣。一贯之指,曾子明之,子贡识之,而孟子详之。《大学》言治国平天下,而原之于格物。《中庸》言赞化育与天地参,而原之以尽性。孟子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明庶物即格物知致也。又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是即尽性之谓也。格物、尽性、正行恕之功。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惟其不齐,则不得执己之性情,例诸天下人之性情,即不得执己之所习所学,例诸天下人之所习所学也。《系辞转》云:“天下何思何处?天

6、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何晏解“一贯”,引此文而11倒之以为“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韩伯康注《易》云:“少则得,多则惑。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以一贯之,不虑而尽矣。”与何晏说同。《庄子》引《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此弼、晏所出也。夫通于一而万事毕,是执一之谓也,非一以贯之也。人执其所学,而强己以从之,己不欲,则己执其所学,而强人以从之,人岂欲哉?知己有所欲,人亦各有所欲,己有所能,人亦各有所能。尽天下之性,则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圣人因材而教育

7、之,因能而器使之,而天下之人,各的圣人之一体,共包函于化育之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一贯之极功也。董子曰:“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四气者,天与人,天与人所同有也。”此言人与天一贯。忠恕之道,则人与己一贯。闻一知十,闻一知二,何也?由一以通于十,由一以通于二也。若执一以持万有,何二与十之有?圣贤之学,由一以推之,有能推至十者,有不能推至十者。推至十而后为物格,而后为尽性。格物者,行恕之功;尽性者,一贯之效,大学谓之“絜矩”,孟子谓之“集义”,其功在克己复礼,其道在善与人同。由一己

8、之性情,推极万物之性情,而各极其用。此一贯之道,非老氏抱一之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分于道之谓命,形于一之谓性。分道之一,以成一人之性,合万物之性,以为一贯之道。一阴一阳,道之所以不已。《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纯之义,为大,为全,又为一。文王之纯,即孔子之所为贯,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之和,三子不同道,其趋一也。清、任、和,其性也不同道,即分于道也,其趋一,则性不同而善同矣。孔子,圣之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