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枯木竹石图》

苏轼《枯木竹石图》

ID:10970030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苏轼《枯木竹石图》_第1页
苏轼《枯木竹石图》_第2页
苏轼《枯木竹石图》_第3页
苏轼《枯木竹石图》_第4页
资源描述:

《苏轼《枯木竹石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4苏轼《枯木竹石图》的鉴赏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系别: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2009-12-014苏轼《枯木竹石图》的鉴赏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在中国绘画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它有力地推动

2、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实际奠基人。《枯木竹石图》,纸本,作枯木一株,干偃枝曲,盘扭而长,不著树叶,但拙顽枯傲的树干,凌空舒展的枝梢,则生动地呈现出枯树那种老劲雄放的“傲风霆”姿势。树根处作一特大怪石,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重心,旁生竹子几株,稀疏的枝叶,也显出了委曲争生的活力,颇多野趣。全图笔墨无多,生趣自溢,有较强的表现力。为了更好地了解此画,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此画的背景,此画作于1084年,仍是石王安石变法期间(至1085年),苏轼因政解不同而贬,又于1079年因受谤而入狱逾百日,后又贬于黄州,政治上极不得意,然

3、其并未因此而消极避世,仍“芒角出”,这归之于“苏子瞻胸有洪鑪,金银铅锡,皆归熔铸”。故虽为怪石,却“森森以鳞鳞”;虽为丛竹,却满生气;虽为枯木,却显春意,可谓“落笔浑之间,偶得其机神”。后人王清权亦画枯木竹石,却“临仿逼真,但笔墨粗恶,少生气耳”,这是因为其一味摹仿“形”,却忽略了“理”。而“中国传统绘画,那么重视布局、章法和笔墨之趣,但一切高水平的画论都无一例外地将立意放在全部创作过程的首位”。而在“常理”之后,它呈现的境界是庄子思想浸淫过的“淡泊”。苏轼对庄子的思想感受甚深,这不同于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受庄子道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仅限于潜意识

4、局面,而是自觉的将庄子思想自如运用,其《枯木竹石图》中,皆用清淡,空灵松散之笔似勾似擦,草草而成,给人以“急起丛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的感觉,似轻描淡写,却用心良苦,从画本身到画法都不离淡泊两字,破有行云流水之意。“庄学的精神,必归于淡泊,所以苏氏虽天下超逸,能尽诙怪诡谲之变,然一如他的《前后赤壁赋》一样,一变原浓丽的赋体,为萧疏雅淡之义。因此,他论画的极谊也必会归结到这一点上面来,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自然画的基本性格而来的归结”。这归结而来的淡泊体现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尽管在一系列的政治风波中,苏

5、轼并未以消极避世来面对现实。然而图中虽仍显露出他的锋芒,但多少带了点淡漠的自卫的凝视。正如其元丰八年道“老于忧患,百念灰冷”,故其以空静观念为镜子,“来体味人世间的群动”,来捕捉画中的至味,得“物我两绝”的境界,从题材到那寥寥几笔,将他的淡泊和锋芒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了他消极自适的思想和洒脱傲放的风格,而除他以外,鲜有人试图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结合且如此完美。4就这样,简单的一幅《枯木竹石图》却将苏轼的画论展现的淋漓尽致,苏轼的画论使中国发生划时代的巨大变化,后人无不膜拜,而对集中体现其画论的《枯木竹石图》更是推崇倍至,以致于一向对苏轼破有

6、不满的朱熹亦谓此图“其傲风霆阅古今之气犹是,以想见其人也”。苏轼的画论虽散见于他的诗文中,却仍有一定的体系。他首分“士人画”和“画工画”。认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千里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秼,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卷”。由于“意气”和“皮毛”之分,因而前者不在于形似,“论画以形似,见于童邻,……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他认为士人画需讲求“常理”,即“意气”,“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于“常理”之外,并提“象外”。“吴生虽妙绝,犹以

7、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樊笼”。他极度推崇王维的画,正在于“象外”。如文同的“时时出木石,荒诞轶象外”一般,正是不囿于形似(得之于象外)才得到了“常理”,而苏轼并未止于此,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他以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萧散简远”,“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反对剑拔弩张,力求“平淡”。这一切构成了苏轼画论完整体系的核心,从形——理——境界的框架,而其仅存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正为其画论的集中体现。元丰年(1084),苏轼被邀至友家,乘酒兴做此图,题材为苏轼惯用的枯木、丛竹、怪石。图为一怪石于左,看似圆润却不失棱角,阴阳面的处理十分巧

8、妙,同时地面的阴影也十分恰当,增添柔美感和真实感,使怪石不觉孤立,而是和地面相溶。而怪石本身的画法“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说其怪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