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铁路部分斜拉桥动力性能研究

地震作用下铁路部分斜拉桥动力性能研究

ID:10976483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地震作用下铁路部分斜拉桥动力性能研究_第1页
地震作用下铁路部分斜拉桥动力性能研究_第2页
地震作用下铁路部分斜拉桥动力性能研究_第3页
地震作用下铁路部分斜拉桥动力性能研究_第4页
地震作用下铁路部分斜拉桥动力性能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震作用下铁路部分斜拉桥动力性能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震作用下铁路部分斜拉桥动力性能研究1引言1.1研究背景部分斜拉桥的结构体系多变并且具有刚柔并济的结构特点。它的出现,很好地填补了刚性桥和柔性桥之间的空白。它具有较矮的索塔、较大刚度的主梁、较小的斜拉索倾角以及斜拉索集中布置等特点,展现出了很好的力学特性。另外,部分斜拉桥具有外形美观、跨度灵活、施工方便、经济性能好等优点,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极强的竞争力。自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建成以来,其对解决各大城市之间的交通问题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大幅提升,列车运营班次也逐渐增加。以京津城际列车为例,它的最小发车间隔已缩短至10分钟,高速列车的公交化运

2、营趋势已经显现。所以相较于过去,在地震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地震发生时列车正行驶在桥梁上的概率大大提髙。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急剧变化的产物,对结构而言是一种偶然荷载。它是严重危害人类的一大自然灾害,常常带来毁灭性的的后果。近10多年来,全球发生多次破坏性地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94年的美国Northridge地震(M6.7)、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M7.2)、2008年中国汉川地展(M8.0)等等。地蔑发生时,桥梁受到地震的作用会产生强烈的振动,直接影响桥梁结构和桥上运行列车的安全。2004年1日本发生新浑地展,一列以200kni/h行驶在高架桥上的朱鹤325号列车发生脱轨事

3、故,从而打破了长达40年的新干线列车从不脱轨的神话,如图1-1所示。2010年台湾南部发生6.7级地震,一列以250km/h行驶的高速列车发生脱轨事故,列车的出轨不但造成车辆失去电力,而且轨道部分也出现扣件脱落情形,如图1-2所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区域,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灾难性地展。2.1.2部分斜拉桥的发展概况该桥型的设计理念源于瑞士的桥梁设计师ChtistianMenn,他在1980年设计了瑞士甘特大桥,是斜拉-连续体系桥梁的先驱。甘特大桥的主梁通过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板张拉在桥塔上,这种斜拉板实质就是刚性的斜拉索。甘特大桥为其后部分斜拉桥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⑴,如图1-3。1

4、988年,法国工程师J?Mathivat在设计位于法国西南的阿勒特?达雷高架桥的替代方案时,首次明确提出了部分斜拉桥的概念。虽然这个方案没有实施,但影响却是深远的。之后这种桥型在日本获得极大的发展。日本于1994年建成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部分斜拉桥,即小田原港桥,如图1-4。其后这种桥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先后建成了屋代南、北铁路桥、冲原大桥、蟹泽大桥、唐户新桥等多座桥梁。2001年,日本木曾川桥和揖斐川桥中首次引入混合梁、多塔的概念,其中木曾川桥为五跨连续公路桥,三个主孔跨度达到275ni,标志着部分斜拉桥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主梁采用混合梁结构,使得部分斜拉桥的跨径得到极大的提高。为了减

5、轻结构重量,更好地发挥材料性能,日本首次采用了波形钢腹板主梁和体外预应力索。据统计截止2005年,日本已建成部分斜拉桥27座,桥梁跨度最大达到275m,桥宽最大宽度33m,主梁从预应力混凝土梁发展到波形钢腹板箱梁,以及预应力混凝土与钢梁的混合梁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桥梁结构类型。2东平水道部分斜拉桥的自振特性分析2.1工程概况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广佛环线项目,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经佛山市郊区时通过大片城市排错区。东平水道特大桥通过佛山市禅城区张槎镇、南庄镇及顺德区乐从镇境内,桥梁全长6868.9m。东平水道属北江水系,规划II级航道,桥位百年设计流量3488niVs,桥下最高设计通航水位7.1

6、24m,通航净空不小于10m,是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由广州通往西江干流距离最短的黄金水道。考虑通航要求和美观协调,上跨东平水道主桥采用(96+176+96)m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使用该结构可以方便地适应各种轨道结构,使噪音问题和结构有效高度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结构的刚度也较钢術梁明显增强、后期养护维修的工作量和工程造价大大降低。此外,可以有效地降低该区间的线路标高,节省了区间造价及总投资。桥址范围属于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平原地貌,该地段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多为鱼塘、菜地、村庄及厂房。线路横跨东平水道,沿线道路交错,交通便利。桥址区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沉积粉质黏

7、土、游泥质土、游泥、粉土及砂类土,下伏下第三系始新统砂岩、泥岩。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规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U-2001)综合分析,桥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展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桥位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值为Vse-n7.8~443.8m/s,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