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为例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为例

ID:10988592

大小:58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09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为例_第1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为例_第2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为例_第3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为例_第4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为例闫永涛唐勇魏宗财摘要:按照“市级编制规划纲要,区级编制布点规划,个案编制规划方案”思路,广州于2008年底开始探索编制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目前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主要规划结论被纳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中。文章对规划纲要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和反思,对规划原则、现状评价、需求预测、规划策略分区、场所分类标准及配套设施建设要求、各区(县级市)规划指引等主要内容进行解析,以期为同类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广州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为应对地震

2、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1],通常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等公共开敞空间的基础上建设而成。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于2004年开始推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来的多次地震活动,使人们重新审视现代化城市的安全和防灾避难问题。然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工作仍严重滞后于城市整体建设,规划内容上属于城市抗震减灾专项规划的一部分,以宏观性指导为主,存在较多缺陷,实施难度大,对于多数规划编制人员也比较陌生。因此,非常有必要单独编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广州位于国家确

3、定的珠江三角洲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除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外,绝大部分地区均为Ⅶ度。按照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发生的新生性和重复性特点,广州仍有遭受破坏性地震袭击的可能。因此,未雨绸缪,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的编制,是建设安全宜居城市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借鉴。1规划内容及原则1.1规划内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的内容及深度因城市规模大小而不同。广州作为特大中心城市,采取的是“市级编制规划纲要,区级编制布点规划,个案编制规划方案”的思路开展编制工作。目前全市规划纲要工作已基本完成,包括以下8个方面内容:(1)地震及地质灾害情况分析;(2)现状可利用避

4、难场所资源评价;(3)避难场所需求预测;(4)提出规划目标及布点规划编制原则;(5)进行规划策略分区;(6)确定避难场所的分类标准及配套设施、疏散通道建设要求;(7)给出各区(县级市)的规划指引;(8)规划实施建议。此外,规划纲要针对室外避难场所而开展,不建议选用室内场所。若选择室内公共的场、馆、所作为避难场所或配套设施用房的,应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并在地震发生后进行建筑物的安全鉴定,鉴定合格后方可启用。1.2规划原则(1)统一规划避难场所不是应急避难专有的城市空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绿地系统、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协调,结合人口和公共开敞空间的分布统一规划,确保各类避难场所及应急设施

5、能真正落实到空间层面,形成完善的避难场所系统。图1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平灾功能转换示意图(2)平灾结合避难场所与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具有兼容性,应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将应急避难功能与日常功能相结合进行规划建设,平时履行作为休闲、娱乐、教育及健身场所的基本功能,发生地震等突发事件时,可进行相应的应急功能转换,启动避难和救援功能。平灾结合,不仅能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便于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维护。(3)一场多用一般来讲,地震对避难场所各方面的要求最高,满足地震避难要求的场所,其他突发事件(水灾除外)大多能够满足。因此,避难场所规划应坚持多灾种综合利用,即不仅用于地震应急避难,同时也是其他

6、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避难场所,实现一场多用。(4)就近布局避难场所应结合人口分布,按照一定的服务半径就近安排,且应尽量靠近居住区、学校、商业集聚区、大型公建区等人口密度较高和人群聚集的地区,以保证居民在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地疏散到达。(5)安全可达避难场所应确保自身的安全性和通达性,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空旷且地势略高、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避开地震断裂带及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在高大建(构)筑物、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的影响范围之外,并配备建设两条以上方向不同的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6)因地制宜避难场所规划应根据当地用地实际、人口分

7、布、建筑特点、道路状况、地质条件等,以及居民的避难疏散需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规划策略。应注意充分利用现有场所资源,使规划确定的避难场所易于设置、使用及管理。2现状评价及需求预测现状评价是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规划纲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专门编制了翔实的现状调研报告,并建立数据库;需求预测是规划的难点之一,规划纲要借鉴地震灾害学的知识及相关研究成果,探索了避难场所的需求预测方法。2.1现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