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国际经济学)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国际经济学)

ID:11033053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9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国际经济学)_第1页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国际经济学)_第2页
资源描述: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国际经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里昂惕夫之谜的其他解释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肯恩在其1965年的研究中,指出许多关于H-O模型的悖论,包括里昂惕夫悖论都是因为

2、传统贸易理论中采用特殊资本概念。(注:由于贸易理论分析的是一种长期现象,因此,贸易理论中的资本是“等待”意义上的资本,而不是一系列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肯恩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将“等待”意义上的资本作为一种直接进入生产函数的要素的作法是不妥的,是许多悖论和矛盾产生的根源。)肯恩在瓦尼克、舒尔茨和贝克尔的研究基础上,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解释许多H-O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里昂惕夫之谜的另一种解释是里昂惕夫使用的是两要素(资本、劳动)模型,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资源(土地、矿藏、森林等)的影响。一种商品如果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在两要素模型中将其

3、划分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型,显然是不正确的。Diab(1956)将美国贸易商品分为两类:加工制造品和初级产品。他在研究中发现:(a)在美国进口替代品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约占65%,而出口商品却只占15%;(b)在美国,初级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大于制造品的资本—劳动比,而两类产品在相应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几乎是相同的。由此,Diab认为美国进口替代品资本密集程度较高正是美国自然资源稀缺的体现。Vanek(1963)为Diab的结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Vanek发现,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所需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之比分别为,1.07、0.83和0.54。

4、他进一步认为在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和资本是互补的。在上述发现基础上,Vanek认为,美国进口替代品资本密集程度较高原因在于自然资源,一种在美国稀缺的生产要素,只有同大量资本结合才能在生产中发挥效率。    美国的关税政策正是产生里昂惕夫之谜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税实际上就是对进口征税,它可以减少进口,刺激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Travis在1964年以及1972年的研究中发现,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密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影响了美国的贸易模式,降低了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程度。Baldwin(1971)认为Travis的研究是里昂惕夫之谜的重要解释,即美国关税改变

5、了美国的贸易模式。但是,即使考虑关税因素,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只不过下降5%,并不足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要素密集度颠倒也是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代表性解释。要素密集度颠倒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一旦要素密集度颠倒发生,则要素均等化定理不再成立,因此,赫—俄理论不再成立。(注:关于要素密集度颠倒的讨论请参见多米尼克·索尔韦托瑞,《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104页。)    H-O理论是从静态角度考虑问题的,一些经济学家(Posner,1961;Verno

6、n,1966)认为也许真正影响贸易模式的是一些动态因素,如技术变化。Posner在1961年提出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认为美国作为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出口大量的高新技术产品。但是,当外国生产者获得新技术后,他们就凭借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最终占领外国市场,甚至美国市场。Vernon进一步发展了Posner的理论,于1966年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是由新产品、成熟品和标准品三个发展阶段组成;(2)在产品不同的发展阶段,该产品的资本和劳动比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在新品阶段,最需要熟练工人;在成熟阶段,营销和资本占主导地位;在标准化阶段,

7、大量非熟练工人和原材料是最需要的。弗农认为他的理论有助于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因为,美国出口的产品是处于新产品阶段,这时,生产过程比较依赖熟练劳动投入,而当美国进口该种产品时,该产品已发展至标准化阶段,生产过程更加依赖资本。(注:以上观点转引自Chacholiades,M.1978.InternationalTradeTheoryandPolicy,NewYork:McGraw-Hill.pp.298~306.)    尽管里昂惕夫之谜语已经在理论上获得比较成功的解释,但是实证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中各国贸易模式与赫—俄理论相距甚远。(注:1987年,波温、利默尔和斯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