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宪政之路

认识中国宪政之路

ID:11044897

大小:1.49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8-07-09

认识中国宪政之路_第1页
认识中国宪政之路_第2页
认识中国宪政之路_第3页
认识中国宪政之路_第4页
认识中国宪政之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识中国宪政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卷首语认识中国的宪政之路林明今年是1982年宪法颁行30周年,借此机会,我从法史的角度谈一下对中国近代以来实行宪政的一点看法。宪法,或宪政在中国不过百年的历史。上个世纪初发生的时代性交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不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对西方文明的接受造成的。虽然作为词语的“宪法”不是舶来品,自古就有(国语:“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但近代宪法作为根本法,是规定国家机关的组成和活动原则,规定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规定国家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的法律,从这样一个定位判断,我们说百年前无宪法,就是指在近代开始向西方学习,尝试制定宪法之前

2、,中国的确不存在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与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西方宪政建设和宪政生活的过程相比,中国法制的历史很长,有几千年,但宪政的历史显的短小。然而,我们这仅有百年的宪政历史却浓缩了人类宪政历史的完整性,经历过宪政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有宪政类型。如果说西方国家经过了数百年才把宪政的历程推进到今天的状态,那么中国仅是用了百年时间就走过了人类宪政历史的全过程。指出这一点,是想说中国短暂而曲折的宪政之路的不成熟性,以及今后的路还有很长,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是什么因素推动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宪政建设?我们都知道,是军事力量以及外部因素。近代以来中国宪政建设的每一步都与武力分不开,

3、凡搞议会政治的都要失败,宪法与宪政经常作为武力集团的政治工具。军事斗争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推进了实行共和宪政的速度;军事上的胜利也为人民宪政建设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近代以来我们所有的宪政要求,不论是君主立宪的宪政、共和宪政、还是人民宪政,都不是因社会自身的需要而提出,而是受了先进国家的感染而提出的。即中国的宪政不是中国社会产生出来的,而是中国社会接受下来的。指出中国宪政建设的推进道路,是想要探讨、思考今后宪政建设的道路怎样走下去。我们不能离开中国的文化背景、政治传统与社会发展阶段去探讨这个问题,因为这些因素至今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彻底消失。宪政是由广泛的政治主体

4、广泛参与的政治形态,在我国已经实行人民宪政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并没有十分的把握说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我们面临的一些宪政问题如:先进的宪政理论与缺少宪政传统和意识的国民之间的距离;宪政与具体的中国国情之间的矛盾等并没有完全解决,在中国真正实现宪政任重而道远,我们仍然需要长期的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与奋斗!(“走近宪法规范和宪政精神”学术研讨会致辞节选)60目录·法萌目录2012年12月号2012年12月出版指导老师:齐向东王苗雨尹上主办:山东大学法学院学生会通讯社主编:王俣璇编辑:薛人伟栾晓姣美术编辑:陆银丽 论文探讨商法的产生及其启示刘宏渭………………………4浅析构

5、建我国婚内侵权损害赔偿芦展……………15浅析《阿姆斯达号》中的法官独立精神杨雨潇…19浅析法人人格权之存在朱炳琪……………………22英国近代衡平法的产生与发展艾琳………………25家庭暴力民事责任评析及完善思考刘在航………30从法的细节看法的价值张天力……………………35法学随谈未成年人犯罪浅析薛人伟…………………………38读书札记阅读《尚书》的另一种姿势马建红………………40读《法律创世纪》刘倩婷……………………………43表像背后文化与法律的纠葛---------《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的启发陈乔………………………………4660目录·法萌《尹文子》中的法律思想

6、于晓嵩………………..53抉择中求平衡——谈《并非自杀契约:国家紧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   急状态时期的宪法》陈瑞卓………………………55人物专访记者:宋芳媛王江孙娜田丰陆银丽丛琳林小诗丁文丽 投稿信箱1797897516@qq.com欢迎来稿 人物专访之方立维教授……………………………5860论文探讨·法萌商法的产生及其启示刘宏渭一、商法的萌芽——交换规则交换是指提供某种东西作为回报,从别人那里取得所需物的行为。交易是交换活动的基本单元,是由双方之间的价值交换所构成的行为。“外部世界对我们的价值,正是随着它为达到我们的生活目的向我们提供的帮助的增减而增减;因此

7、,它的价值量可以通过它为我们创造的生活享受量准确地加以测量。”【德】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陈秀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0页。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HermannHeinrichGossen)提出了关于人的享受规律的理论,他为经济学规定的任务是:发现这些享受规律,阐明按照这些规律行事的条件,从而帮助人们获得最大的生活享受,并以此作为己任。戈森的理论对法学研究也有其显见的贡献。戈森从享受规律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其主观效用价值论和与享受相关的劳动理论以及交换理论。这对于理解人类活动中的产品交换及其

8、规则很有意义。“享受最大化不仅无一例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