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王新、亲之辨看王阳明亲民思想

从朱王新、亲之辨看王阳明亲民思想

ID:1111016

大小:266.9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07

从朱王新、亲之辨看王阳明亲民思想_第1页
从朱王新、亲之辨看王阳明亲民思想_第2页
从朱王新、亲之辨看王阳明亲民思想_第3页
从朱王新、亲之辨看王阳明亲民思想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朱王新、亲之辨看王阳明亲民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中外伦理学史】从朱王“新”、“亲”之辨看王阳明的亲民思想王中原。(摘要)朱熹和王阳明就“大学之道在亲民”的“亲”字进行了各自的阐释。朱熹强调的是对民众的教化,“亲”应作“新”;而王阳明强调不仅要对民众进行“教”,更要对民众的生计给予关怀。注重从物质上对民众进行“养”,“亲”不能只解释为“新”。王阳明从良知出发,认为明德、亲民是体与用的关系,政不亲民则明德不明。因此,王阳明在治世中表现出了重教、贵生、富民的爱民情怀。但是由于王阳明的政治立场的限制,他的“亲民”思想并不彻底,不可能在为政活动中一以贯之地践行。(关键词)“新”“亲”之辨朱熹王阳明亲民(中图分类号]B82—09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0)04一0070—04作为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王阳明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在为政安民、建立事功方面都表现出与当时士人截然相反的务实作风。他的一生兼有立德、立言和立功的特点,被后世学者称为封建时代的完人。一方面,他接受了“明德、亲民体用一源”的观点,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敢于为民请愿、救济难民,并注重发展地方生产,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但另一方面,他仍然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为稳定封建帝王的统治不遗余力:他亲手镇压了南赣、思田的农民起义,从心底里对农民阶级存在歧视,这又让后人对他产生些许非议。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王阳明亲

3、民思想的摇摆不定,这种动摇性也决定了王阳明亲民行为的两面性。一、“新”、“亲”之辨——朱王争论的焦点“亲民”一词最早见于《大学》篇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王阳明对《大学》中的“亲民”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种理解的差异后来成为了朱王学术上的一个重大分歧。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朱熹认为,《大学》中的“亲民”应该解释为“新民”。他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1]在这里朱熹将“明德”理解为“天理”,将“明明德”解释为“复天理”。朱熹从“复天理”角度解释“亲

4、民”,认为“亲民”应该是“新民”,“新”有革除旧的、错误的思想的含义,即通过对正统理学的传授,使广大人民群众不反抗、不怀疑封建统治。通过教育让其重认天理、重新做人、成为“新民”,因此“亲”应解释为“新”。王阳明对朱熹“新民”的解释不以为然。他以“良知”释“亲民”,认为“明德”就是“良知”;“明明德”就是使人“致良知”。他主张为政之道应在于亲民,亲民是良知之本质要求。政不亲民,则明德不明,因此教人明德是亲民之终极目标,而使人明明德是亲民之具体实施。王阳明的这种解释体现于《传习录》徐爱与王阳明的一段对话中:“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

5、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作者简介:王中原,湖南商学院讲师,中南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生(湖南长沙410205)。70万方数据量澎与走I∥2010年第4期教养意,说‘新民’使觉偏了。呱2]从上可以看出,王阳明的基本观点是:“亲民”诚如孟子所言“亲亲仁民”,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只要“亲九族”就会达到“平章协和”,老百姓富足安康。明德自然就实现了。因此王阳明的“亲民”就是将“安百姓”放在平治天下之首要位置。一般而言,在中国封建社会

6、,“安百姓”的方法通常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教”(教化),让老百姓通晓王道之“三纲五常”,使老百姓从心底接受封建旧道德,即让百姓“心安”;二是通过“养”(养命),统治者必须千方百计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即让百姓“身安”。事实上,从人类社会需要出发,生存是基本的问题,离开了民生,一切政治制度与思想建构都无从谈起。显然,王阳明主张将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做到“安百姓”。朱、王在“新”与“亲”上各执一词并非没有道理:从对经义的经学考究看,“亲”、“新”有交叉使用的先例,“亲”与“新”互为通假字。据考古学家在郭店发掘出的《道德经》竹简上发现,通行本的“六亲不和”竹简上被写成“六新不和”,因

7、此程朱将“亲”字理解为“新”字并非空穴来风。王阳明将“新”字理解为“亲”字也有其道理,他依据的是东汉郑玄注《礼记》古本。另据杨伯峻统计,在《孟子》中,“新”字只出现过两次,而“亲”字出现的次数则达到65次。《孟子》与《大学》大致形成于同一时代,故王阳明推测《大学》使用“亲”字意义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从两人不同的政治价值取向看,为政的理念存在差异: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善政理想就是:君王或辅助君王的人应当洗涤身心,成为有德之人,同时还得使被统治之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