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

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

ID:1112253

大小:518.6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07

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_第1页
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_第2页
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_第3页
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_第4页
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党圣元任竞泽内容提要杂文名称内涵复杂,这不但表现在杂文之“杂”上,而且杂文之“文”也义域广泛。杂文从文类泛称到文体专称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使得其命名方式和分类特征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矛盾和困惑。作为文体专称意义上的杂文是在宋明总集的编纂过程中定型的,基础是以唐宋八大家为主的古文杂文创作,而编选体例和文类设置上则与《文选》和《文心雕龙》有很深的渊源。中唐以降,古文中杂文在内容功能、语言风格、表现方式以及题目篇幅上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关键词杂文之“杂”杂文之“文”文心雕龙文选文体特征在中国古代对杂文进行较为集中明确定义和阐释的是明

2、吴讷和徐师曾。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杂著者何?辑诸儒先所著之杂文也。文而谓之杂者何?或评议古今,或详论政教,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也。文之有体者,既各随体汇集;其所录弗尽者,则总归之杂著也。”①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按杂著者,词人所著之杂文也;以其随事命名,不落体格,故谓之杂著。然称名虽杂,而其本乎义理,发乎性情,则自有致一之道焉。”(2)根据《文心雕龙》、《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中对杂文的界定,结合其他相关文献,我们分别从杂文之“杂”和杂文之“文”来详细分析杂文之名称内涵。首先,杂文之“杂”。(1)名号多品,其体不一。刘勰云:“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

3、: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谣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甄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域。”⑧名号多品,是因为其命名方式是“随事命名”,故包罗各种文体而“其体不一”。因此,对于范哗《后汉书·文苑列传》之杂文,元郝经如此定义:“杂文,杂于四经之间,而其体不一。如祭文、吊文、移文、纪录、传志。即事为文,随物命题者皆是也。”④明陈懋仁《文章缘起注》云:“引,按唐以前文章未有名引者。汉班固作《典引》,然实为符命之文。如杂著,命题各以己意耳,非以引为文之一体也。”⑨可以看出,明吴讷、徐师曾对杂文之定义正是承郝经之说法,即上文所谓“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也”、“以其随事命名,

4、不落体格,故谓之杂著”云云。(2)所录弗尽,次之杂文。遇到文集编纂或文体著作等文体分类情况时,“文之有体者,既各随体汇集;其所录弗尽者,则总归之杂著也”。所谓“文之有体者,既各随体汇集”,是指古代文体分类在“唯名是从,由实定名,为篇立体”@等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行得通时的策略。但由于“杂文”是“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也”,以及“随事命名,不落体格”,即名号多品,其体不一。因此,上述分类原则都行不通时,遂设“杂文”(杂著),即“其所录弗尽者,则总归之杂著也”。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所录刘节《广文选序》云:177万方数据弘癌笋干了2010.6“诸类具矣,弗类者遗,是故次之杂文

5、,以广遗也。”(z)是亦此意。钱仓水云:“中国古代把无类可归的统称为杂文,而现代杂文却是一种专门的文学样式。”(8)李士彪将“所录弗尽者”称之为“分类之剩余”,如云:“如果不采取为篇立体的办法,总有一些文章无类可归,可称为分类之剩余,所以体裁分类中往往有‘杂’这一类。”(2)(3)性质不明,尚未定型。对于《后汉书·文苑列传》和《文心雕龙》中列杂文一体,有学者认为或由于文体性质特征等不确定之故。如贾奋然云:“刘勰还建立了有关‘杂体’的文体观念,即将非重要文类以及暂时难以归纳或尚未完全定型文本、或文本类型纳入到杂体之中进行讨论。”“杂体是处于发展中的文体名目,其文体特征尚不明晰

6、或处于变动之中。”∞郭英德认为《后汉书》中“杂文”是著录传主著述中未归人各种文体的杂出篇章,如《宾戏》、《应讥》等,因为“此类作品虽然篇数甚多,但单独列为一类文体,性质并不明确,与其他作品合为一类,则又略显杂乱,所以《文心雕龙》总其名为‘对问’,归并入‘杂文’类”⑩。(4)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刘勰将“对问、七辞、连珠”归之于杂文,认为“凡此三者,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也”。这主要是三者具有或“负俗”、“谐谑”,或“艳词”、“声色”,或“碎文琐语”等特征,非文章之正宗主流,是“学坚多饱,博雅智术”之作者“负文余力”的产物,即闲暇娱乐之余所作也,所谓“暇豫之末造也”。此类“

7、飞靡弄巧”、“枝辞攒映”之文自非刘勰所要求的“原道、征圣、宗经”之文章正宗主干,是以刘勰以“杂文”名之。这与“杂体诗”“向以有异于正体为界说”@有相通之处。如吴讷《文章辨体》有“杂体诗”,认为“其为体,厥各不同。今总谓之杂者,以其终非诗体之正也”。鄢化志云:“杂体诗是传统正宗诗体之外,各种体裁因素驳杂,规范样式细屑繁多的诗体的总称。”@这对理解“杂文”之定义当有所启发。其次,杂文之“文”。(1)与经史子对举,即文章,包括诗、赋、章、奏等所有“文章”。典型者如吕大临《上哲宗论选举六事》云:“一日明经,二日178习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