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

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

ID:11126357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_第1页
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_第2页
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_第3页
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_第4页
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freelill)说过“情感的培养成了我的伦理学的哲学信条中的基本观点之一”⑤;孔德(AugastCornte)则认为情感具有某种至上性,实证哲学的作用就是“凭借使情感、理性和活动达到永久的和谐,而形成了一个规范我们的私人和公共存在的整个过程的系统”⑥。很显然穆勒和孔德则是将情感的作用局限于某种哲学思想和体系之中,而冯友兰则将情感在哲学上的地位和作用做了一个总体的、概括性的阐释,这样的话,哲学的情感性就成为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性质,这对哲学的普及和提高都指出了一个重要的运作方向,因此是超迈前人的。冯友兰对情感在哲学中的现实意义也做了充分的论述。他

2、说:“阶级哲学,能予其民族中底人以情感上满足。无论在民族方面或阶级方面,公同底情感上底满足,可以引起精神上底团结。”⑦冯先生说这番话正值民族危难之际,全国军民奋力抗战,而哲学家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唤起民众,这样哲学的情感性就形成了一股民族的凝聚力,使精神上的团结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这显示了冯友兰不仅是一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具有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认为:“一个哲学家,接着以前底大哲学家的哲学讲哲学,其工作是旧日所谓‘上继往圣,下开来学’。这两句话,就哲学说,其意义完全是理智底,但就民族哲学说,其意义不仅是理智底,而且是情感的。”⑧这里面确实包涵了诸如民族精神、爱国热

3、情、民族操守和气节等多方面的情感内容。冯友兰还认为,哲学总是要接着某民族的哲学史讲的,总是要用某民族的言语说的。接着某民族的哲学史讲,用某民族的言语说,对于哲学是偶然的,表面的,但对于某民族的人的情感上的满足,及精神上的团结却是有大关系的。他说:“所以某民族底哲学家,就其是哲学家说,他接着任何哲学史讲,用什么言语说,是没有关系底。但就其是某民族的哲学家说,他必须接着他的民族的哲学史,讲他的哲学,以他的民族的言语,说他的哲学。某民族的哲学家如此讲底,如此说底哲学,不论其内容是哪个派别底哲学,它是此民族的民族哲学。”⑨因此说,世界性的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的,因为任何哲学都具有某种

4、民族性,因此任何哲学体系、任何哲学思想都具有哲理性和情感性相互依存、相互融和的基本特点,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冯友兰对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论述,充分显示了一代哲学大师对精神现象所做出的深刻和全面的反思,他把“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团结”视为哲学的重要功能,将会给我们以多方面的重要启示。二、冯友兰论对情感的处理方法在冯友兰看来,情感既然在哲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处理情感也必然成为他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观冯著可以看出,冯友兰在怎样较好地处理“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做了不少论述,并认为使二者处于动态的平衡与和谐的状态则是情感处理的最好方法。当然,作为一个真正

5、的哲人就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因此在冯先生看来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强调圣人无情以及邵雍故做快乐都属于矫情与做作。比如他认为:“康节诗云:‘尽快意时仍起舞,到忘言处只讴歌。宾朋莫怪无拘检,真乐攻心不奈何。’(‘林下五吟’《击壤集》卷八)‘花谢花开诗屡作,春归春至酒频斟。情多不是强年少,和气冲心何可任。’(‘喜春吟’《击壤集》卷十)攻心而使之无奈何底乐,大概是与哀相对底乐。与哀相对底不是真乐,康节有点故意表示其乐,这就不够风流。”⑩就是说邵雍这里有些强颜欢笑,苦中做乐的意味,并不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另外像《庄子刻意》中所谓:“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

6、也。”认为心有悲乐、喜怒、好恶之情,存在忧乐之心,都损害德,也损害道。无忧无乐,才能体道存德。这些认识在冯友兰看来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观念,人不可能离开人情去空谈仁义道德。当然,冯友兰有时在对道家无情问题的表述上运用了比较含蓄的措辞,因此受到了当时的一些学者的责难,比如李文湘就说:“冯先生进一步又说:‘对于宇宙,及其间的事物,有完全底了解者,即可完全无情。其所以完全无情者,并不是冥顽不灵,如所谓槁木死灰,如土块然,而是其情为了其了解所化,即所谓以理化情也。’字里行间,认为无情是做人的最高标准。”(11)为此冯友兰做了这样的解释:第一是“以理化情”的说法,是别人把他引叙以备批评的说法当

7、成了他自己的观点;第二是圣人的完全无情是否是好的,是值得打问号的;第三是圣人的完全无情,在事实上是否完全可能,也是很成问题的;第四是说宋明道学家主张的圣人有情而不为情所累之说,虽然具有道家以理化情的好处,却没有关于圣人无情问题所带来的理论困境。所以冯友兰坚持不论是圣人还是凡人都是有情的,只是圣人能够“有情而不为情所累”。并认为这一命题比“以理化情”说是进了一步,是有好处的。关于情感的具体论述,冯友兰集中在《论风流》一文中。“风流”是一种人格美的充分体现,也是名士的主要表现。“是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