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ID:11153117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0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兰炼一中(730060)王万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方案,其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目标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其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以研究和解决教育中如何开发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的教育。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

2、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之一,主要是为了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正在思考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改革如何进行的关键性问题。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

3、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界定肯定了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确定语文的人文属性,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的功能,它意味着学习语文,应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它反对宗教教义和经院哲学对人性的束缚和对个性的扼杀,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在反对封建思想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所谈的语文人文性,虽然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人文精神有所不同,但它对人存在的价值和人存在意义的关注却始终没有改变。作为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人文精神以

4、追求真善美等价值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是人类文化的最高价值和最终理想。我们过去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由于侧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陷入“支解分析”和“题海战术”之中。语文教育丧失了对人和人性的关注这一主题,成为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的异化。学生个体的迷失、精神的空虚和感情的贫乏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异化的结果而日渐蔓延。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他们摆脱“机器人”“空心人”的尴尬境地,成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体,使有思想、有感情、

5、有主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为个体的人的非凡创造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关怀学生的人生。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但更是茫茫人海中的个体,他们的生命、生活更值得教师关注。在人生道路上他们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对价值的追求都处于萌芽期,需要教师精心呵护、耐心引导。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他们在文章中浸透的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都是学生反观自己生命的镜子,都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标本。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发现、去理解

6、、去体会,把这些感悟和体会、态度和思考作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经验和财富。(2)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格是人作为生命个体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资格,也是人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性格、气质、能力、品质的总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把学生当学生,应该首先把他们当人,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维护他们的权利,帮助他们发展和完善的自我,建立平等的师生、同学关系,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权利,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敢于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对一篇课文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充分体现“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百个读者的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

7、”的原则。对于出现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是自己教育的成功,而不能认为学生是“犯上作乱”,一棒子打死,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思想的自由,而且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3)培养学生的人性。人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的情感、修养、素质等,归结起来就是“求真”、“悟善”、“审美”三个方面,这是语文学科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最突出的体现。知识之“真”、道德之“善”、艺术之“美”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相辅相成,合而为一。所以语文教师在教会学生字、词、句、段、篇、章的基础上,应该让学生知道语文是陶渊明的菊、李太白的酒、苏东坡的月、曹雪芹的梦,是鲁迅绝望的呐喊、朱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