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

上海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

ID:11171160

大小:4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0

上海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_第1页
上海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_第2页
上海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_第3页
上海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_第4页
上海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上海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     文物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是古代先民智慧的集成,历经时间的打磨,成为民族的代表、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象征。       上海博物馆建于1952年,基本定位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其收藏、展览和研究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截至2014年底,上海博物馆共有藏品1,019,259件,其中一级文物717件,二级文物34,505件,三级文物107,992件。       上海博物馆现有十个常设陈列,其中青铜、陶瓷、绘画、书法陈列囊括许多国之重宝,雕塑、印章、钱币、玉器、家具与少数民族工艺亦各具特色。然而,囿于陈列空

2、间和条件,今天参观者在展厅中所见不足上博藏品总量的百分之一。              《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不仅包含上海博物馆常设陈列中的精品文物,同时亦涉及那些平日深藏闺中未能和参观者见面的其他文物珍品,如甲骨、竹简、历代善本图书、文房四宝、竹木牙角雕刻、织绣画、欧洲玻璃器和陶瓷器等。由此书可以管窥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缤纷多彩的文物,是以定名为“琳琅”。经授权,澎湃新闻选取上博最珍贵的几件宝贝与读者共享。   大克鼎[青铜]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是青铜器转变期的典型代表。大克鼎的纹饰器形端庄

3、稳重,采用大量变形纹饰,耳旁的龙纹也与西周早期不同。颈部的兽面纹脸部轮廓变为线条,仅留眼睛可辨,后称为“变形兽面纹”。腹部的波曲纹极具节奏感与韵律感。       大克鼎有两百九十字铭文,分为两个部分:一位周王对克的赏赐嘉奖,因克的祖父有功于王室,特奖赏克职位;二为克对各种赏赐的描述。克任职膳夫,即《周礼》记载的宫廷厨师长,但周王给他的权力却很大,可以对外传达王的指令,对内向王反映民意。       除大克鼎外,还有小克鼎七件,用以盛放肉食一类祭祀供品。七件小克鼎分散在上博以及故宫、天津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与国外。克作为膳夫却享有诸侯级别使用的列鼎制度,并且拥

4、有七件,令人思虑,同时也可以确定当时他确实是一位权重一时的重臣。对于大克鼎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玉神人石家河文化[玉器]       在中国分布广泛的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中,玉制器物的地域性风格非常明显,其中尤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动物与几何形玉饰,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斧、玉钺和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玉刀、玉璋等最具特色,其器形之规整、纹饰之精细,达到了史前玉器的最高水平。       石家河文化分布在江汉流域一带,常见出土人物和动物形态的玉器。玉人一般是人首造型,未见全身人像。上博藏玉神人尽管是传世的,但品相完好,玉质晶莹剔透,制作工艺高超,在海内外目

5、前仅此一见。其头戴平顶冠,两耳饰环,双手置于胸前,一般认为这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     建武十七年五铢铜母范[古代货币]       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造。为铜质母范,可作子范。盘型,中心有圆形浇道,两侧与钱模相连,范内有定位榫,使合范准确。内有钱形正背各四枚,钱体规整、制作精美。范背有十字形加强筋,铭文准确记载了帝王纪年及制作时间、铸钱属官、工匠姓名,为佐证史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对研究东汉币制沿袭及铸造工艺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佛像石塔节[古代雕塑]       两汉以后,佛教造像伴随着佛教进入中国。佛教借

6、由造像来吸引大众,当人们在观赏佛的庄严、伟大,菩萨的善良、慈悲之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佛教信仰,故而佛教又被称为“像教”。佛教在经年累月的造像中,逐渐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像石塔节呈方柱形,一般以九节、七节或五节为一组,常表现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或佛传故事等。北魏佛像石塔节应为七节中间的一节。它四面雕刻图案。此件佛像石塔节风格鲜明,刻画精致,吸收了石窟寺中中心柱的形式,对后世佛教造像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影响。“晋归义氐王”金印[历代印玺篆刻]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根据与周边各民族不同的关系制定了一套有别于内郡的官印制度,用于赐

7、封归附中原王朝或相互修好的部族首领。以金、银、铜质及王、侯、君、长的官号区别不同等级,又以驼、马、羊、蛇钮式作为不同族别的标志。三国、魏晋仍然沿袭了这一制度。       这一类印章是中原王朝与兄弟民族政治关系的实物见证,也是华夏民族逐渐融合的历史见证。如“晋归义氐王”金印为西晋王朝颁发给归附内郡的氐族首领的官印。此方金印重87.5克,印文凿刻而成,线条犀利明快,布局跌宕起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是晋代凿印的代表风格。 东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卷[书法]       被明代大书家董其昌盛赞为“烜赫有名之迹”的东晋王献之的传世名作《鸭头丸帖》,应是“二王”经

8、典法书中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王献之作书先承其父,后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