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论文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论文

ID:11178873

大小:6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0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论文_第1页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论文_第2页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论文_第3页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论文_第4页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论文论文提要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年代,诗词、散文、绘画、哲学、书法群峰并峙,各领千秋。宋代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又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宋代一改唐代以严格的法度作为书法评价标准的风尚,将尚意抒情作为时代书法的主流。这一时期,大家辈出,佳作纷呈,创造了书法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本文旨在通过对宋代书法尚意抒情作一简单的梳理和解读..毕业,以期更为深入的领悟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真谛。本文拟分作六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对尚意抒情主张的提出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探讨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形成原因

2、。第三部分列举宋代尚意抒情的几位代表书家。第四部分则阐述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具体体现。第五部分对宋代尚意抒情书法和晋、唐书法进行比较。第六部分阐述宋代尚意抒情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尚意抒情;苏轼;无意于佳;意趣;一、宋代书法尚意抒情主张的提出从唐末经过五代十国到宋初,“尚法”书风一直沿袭下来。有法可依固然使得书法有了规矩和标准。但是,书法毕竟是人类精神的产品、艺术的创造,过于严谨的法度必然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宋初的书坛,缺乏引领时代风气的书法大家。欧阳修认为:“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感叹

3、当朝没有可以与前朝书法大家相抗衡的书法家。在唐代和宋初尚法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书家们难以摆脱和超越唐代趋以极致的法度。到了北宋中期,苏轼主张观念的提出让宋代书坛有了新的活力。他注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寻求一种突破。他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在无刻意雕饰的创作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才是完美的,不重全面完美而强调个性的张扬与发挥。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苏轼提出了“点画信手”到“无意于佳”的随心任性的创作理念。他又素尚老庄之自然,以自然为艺术上最高之境界。在《苏轼全集》里面有很多

4、论断说明苏轼对自然、意趣的追求。如《书张长史书法》云:“张长史草书必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在醉的状态下张旭书就得草书有天真烂漫、自然天成之妙。《跋刘景文欧公帖》云:“此数十张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资,信天下之奇迹也。”可见苏东坡对自然意趣的重视和强调。所以在《跋王巩所收藏真书》中,他提出:“僧藏真书七纸,......其为人镜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措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把自然观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5、。把追求点画的技法上的精力转移到个人意趣的追求上来。这就是宋代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后,寻找到的自己的时代书法路径——尚意抒情风格。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后张传旭认为:“紧跟着晋唐这样一个文艺繁荣、大师辈出的时代之后,要想在艺术上自成一家,有所突破,那必须独辟蹊径。所以最早是由苏轼提出了尚意的口号。”在《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看来,苏东坡就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他的光芒其他人无法代替。他把词从诗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豪放词派,使宋词得以和唐诗、元曲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他的书法更

6、是北宋四大家之首,开创尚意书风。二、宋代书法尚意抒情形成原因探微宋代书法尚意风格是汉字完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中国汉字从创始起就与世间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古文者,仓颉所造也,..毕业金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汉字的造型与审美意蕴为书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书法到了晋代,出现尚韵的特点,韵即风韵,神韵,气韵,其实就是追求一种潇洒飘逸的风格,目的在于抒发情怀,文人墨客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各类书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唐代的尚法奠定了

7、坚实的基础。书法到了唐朝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境地,强大的唐王朝也希望书法有一定的体制和法度,形成一整套有章可寻的规则,从而更能满足其歌功颂德的需要。唐人尚法,汉字到了唐朝已成定制,形成自己完整的模式,书法以汉字为依托演进的历史基本结束,所以到了宋朝,在没有新的字体出现的情况下,宋人或仍袭旧人活在唐人的阴影里,或另辟新径。于是他们绕开唐人森严的法度,转而追求书法艺术的情趣为主旨,求意而不拘法。宋代书家开创了书法尚意抒情的一代先河。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尚意风格的形成乃书法演进的必然趋势,必然结果。宋代

8、尚意风格的形成,是与宋朝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分不开的。宋朝国力不强,危机四伏,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整个国家处在战争的阴影下。宋朝政府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国家的羸弱给人民投下阴影,而宋朝政府对文人采取开明态度,宋太祖留下不杀文臣的遗训。在这样一种文化宽松但国家实力不强的双重环境下,宋朝书家们不可能像唐代那样沉浸于法度,端庄静美的楷书已不再能满足他们表意的需要,而行草书因其挥洒灵活而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故宋朝行书最盛。此外,宋朝建立后,宋统治者们特别是赵匡胤害怕重导唐的悲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