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精度设计期末复习重点4-表面粗糙度

几何精度设计期末复习重点4-表面粗糙度

ID:11228180

大小:235.8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0

几何精度设计期末复习重点4-表面粗糙度_第1页
几何精度设计期末复习重点4-表面粗糙度_第2页
几何精度设计期末复习重点4-表面粗糙度_第3页
几何精度设计期末复习重点4-表面粗糙度_第4页
几何精度设计期末复习重点4-表面粗糙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几何精度设计期末复习重点4-表面粗糙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波距<1mm表面波纹度:波距=1~10mm形状误差:波距>10mm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后零件表面的微小峰谷(Z)高低程度和间距(S)状况。表面粗糙度轮廓的产生:(1)切削后遗留的刀痕;(2)切削过程中切屑分离时的塑性变形;(3)以及机床等工装系统的振动等。1.取样长度lr取样长度:是测量或评定表面粗糙度所规定的一段基准线长度,至少包含5个微峰和5个微谷。2.评定长度ln取标准评定长度ln=5lr。若被测表面比较均匀,可选ln<5lr;若均匀性差,可选ln>5lr。1.轮廓最小二乘中线(m)在lr内,使轮廓上各点

2、至该线的距离Zi平方和为最小。2.轮廓算术平均中线在lr内,1.高度特征参数(1)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在lr内,纵坐标值Z(x)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2)微观不平度十点平均高度RzRz=(3)轮廓的最大高度Ry在lr内2.间距特征参数(1)轮廓单峰平均间距S在取样长度Lr内,轮廓的单峰间距Si的平均值,称为轮廓单峰平均间距S。所谓轮廓单峰间距Si指两相邻单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投影在中线上的长度。(2)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在取样长度Lr内,轮廓微观不平度的间距Smi的平均值,称为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所谓轮廓微观不平度的

3、间距Smi指含有一个轮廓峰和相邻轮廓谷的一段中线长度。Sm=3.形状特征参数轮廓支承长度率tp在取样长度Lr内,取一条平行于中线的直线,该线与轮廓相截,在轮廓上各段截线bi长度之和称为轮廓支承长度ηp。ηp=轮廓支承长度率tp指轮廓支承长度ηp与取样长度Lr之比。轮廓支承长度率tp对应于水平截距c给出。tp=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选用原则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和使用性能,既考虑能表征表面的几何特性和表面功能参数,又要考虑表面粗糙度检测仪器(或测量方法)的测量范围和工艺的经济性。选定评定参数时,高度特征参数是基本的评定参数,间距和形状特征参

4、数是附加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用原则工作表面的Ra值比非工作表面小摩擦表面Ra值比非摩擦表面小速度高、压力大,受交变应力作用的圆角沟槽Ra小配合表面、过盈配合表面Ra小要求防腐蚀、密封性能、外观表面Ra小Ra值与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协调,尺寸公差值和形位公差值越小,表面粗糙度的Ra值应越小尺寸的检测若被测量为L,标准量为E,那么测量就是确定L是E的多少倍。即确定比值q=L/E,最后获得被测量L的量值,即L=qE。所谓量值传递,指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的量值,通过标准器件逐级传递到工作用的计量器具和被测对象,这是保证量值统

5、一和准确一致所必须的。1.量块的形状与尺寸量块又称块规,是一种无刻度的标准端面量具,用特殊合金钢制成,线膨胀系数小,不易变形,且耐磨性好。量块有长方体和圆柱体两种,常用的是长方体。量块有两个测量面和四个非测量面。量块长度l量块长度是指量块一个测量面上的任意点到与其相对的另一测量面相研合的辅助体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量块中心长度lc量块中心长度是指对应于量块未研合测量面中心点的长度。量块标称长度ln量块标称长度是指在量块上,用以表明其与主单位(m)之间关系的量值(量块长度的示值)任意点的量块长度偏差e任意点的量块长度偏差是指任意点的量

6、块长度与标称长度的代数差e=l–ln量块的长度变动量v量块测量面上任意点中的最大量块长度与最小量块长度之差。量块测量面的平面度误差fd量块测量面的平面度误差是指包容量块测量面的实际表面且距离为最小的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按量块的制造精度分五级:K、0、1、2、3级,其中0级精度最高,精度依次降低,3级最低。按量块的检定精度分六等,即1、2、3、4、5、6等量块的选用:量块在使用时,常常用几个量块组合使用。为了能用较少的块数组合成所需要的尺寸,量块应按一定的尺寸系列成套生产供应。国家标准共规定了17种系列的成套量块。组合量块时,为

7、减少量块组合的累积误差,应尽量减少量块的组合块数,一般不超过4块。选用量块时,应从所需组合尺寸的最后一位数开始,每选一块至少应减去所需尺寸的一位尾数。1、分度值(刻度值)i:计量器具相邻刻线所代表的量值(分辨率);2、刻度间距a:刻度尺相邻刻线中心的距离;3、示值范围:计量器具显示的最高值到最低值的范围;4、测量范围:计量器具所能测量到的最大值到最小值的范围;5、灵敏度k:计量器具对被测量变化的反映能力;6、灵敏限(灵敏阈):计量器具可察觉被测量的最小变化值7、测量力8、示值误差:计量器具示值与真值之差(δ=X-X0)9、示值变动

8、量10、回程误差11、修正值12、测量不确定度1.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2.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3.单项测量和综合测量4.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5.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6.等精度测量和不精度测量7.主动测量测量和被动测量(3-3)绝对误差Δ相对误差ε测量的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