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与甘雨胡同六号

《绿洲》与甘雨胡同六号

ID:11239232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0

《绿洲》与甘雨胡同六号_第1页
《绿洲》与甘雨胡同六号_第2页
《绿洲》与甘雨胡同六号_第3页
《绿洲》与甘雨胡同六号_第4页
《绿洲》与甘雨胡同六号_第5页
资源描述:

《《绿洲》与甘雨胡同六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绿洲》与甘雨胡同六号  《绿洲》,1936年4月1日在北平创刊。绿洲月刊社编辑部编辑,绿洲月刊社发行部发行,代表人杜汶呈。  杜汶呈(1910―1996),原名杜文成。常用的笔名是南星,另有林栖、杜南星、石雨等。河北怀柔(今属北京)人。长于诗和散文,也从事文学翻译。南星的老友张中行说:“我们最初认识是在通县师范。那是二十年代后期,我们都在那里上学。他在十三班;我在十二班,比他早半年。在那里几乎没有来往,但是印象却很清楚。他中等身材,清瘦,脸上总像有些疙瘩。动作轻快,说话敏捷,忽此忽彼,常常像是心不在焉的样子。对他

2、印象清楚,还有个原因,是听人议论,他脾气有些古怪,衣服,饮食,功课,出路,这类事他都不在意,却喜欢写作,并且已经发表过诗和散文,而且正在同外边什么人合办名为《绿洲》的文学刊物。”(《诗人南星》)这最后一句记忆有误。1935年,《绿洲》创刊的前一年,南星已从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在北平的一所中学教书。  创刊号有《绿洲编辑室》,编者说:“《绿洲》这两个字是有人用过的。我们一则觉得刊物的名字不十分要紧,二则不愿意给一个小东西起伟大的名字,我们宁在这小小的Oasis上寄托我们的希望。”至于刊物的宗旨:  关于本刊的性质,正

3、如我们给几位执笔人信中所说的,“内容不限,但不拟刊载幽默与感伤文字”。我们想把这小刊物做成一个综合的文艺杂志,译作兼载,对于现代性与前代性的东西不愿摒弃任一种而愿加以选择,对于文艺各部门也不打算有所偏重,我们不把诗歌用更小的字排版,不让小说占据了大半的篇幅,多数杂志因兴趣关系不甚重视的文艺理论,也给它留出相当的地位。  这里说“译作兼载”,但《投稿简章》中却专列一条:“译稿暂时不收。”看来是不收外稿,因为杂志刊载有理论、小说、戏剧等多篇译文,占了较大的比重。  《绿洲》是北京大学外语系学生办的刊物。当时在北大外语系

4、读书并有散文在《绿洲》发表的方敬(1914―1996),晚年有《意气尚敢抗波涛》一文,回忆朱光潜教授关心同学们的文学写作和文学活动:“一些爱好新文学的同学要办一个刊物,他就积极支持和赞助。这个刊物的格式像《水星》,大三十二开,封面朴素,刊头两个绿色大字‘绿洲’就出自朱先生的手笔。”(封面“绿洲”两字,第一、二、三期分别为黑色、红色、绿色。――引者)创刊号上有朱光潜(1897―1986)的《论灵感》。《农人皮尔斯之幻梦》的作者梁实秋(1903―1987),曾任北大外语系主任。德国R.M.Rilke《给青年诗人卡卜斯的

5、信》的译者冯至(1905―1993)、美国Walt.Whitman《献给失败的人们》的译者李健吾(1906―1982),则是留德、留法归国的学者。李广田(1906―1968)、卞之琳(1912―2000)等,都是北大外语系毕业的学生。作者的阵容很为可观,而且年富力强。多数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的正值三十来岁的盛年。年龄最大的是朱光潜,四十岁,已经在欧洲留学八年,先后获得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于1933年执教北大外语系。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曹葆华(1906―1978),有《抒情十

6、三章》《寄诗魂》《落日颂》《灵焰》等多部诗集出版,他着力于梵乐希《现代诗论》等西方诗歌理论的译介,推进了中国诗歌批评的现代化进程,以个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启蒙和引导了北平“现代派”诗人群。曹葆华的好友何其芳(1912―1977),1935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只是他的兴趣不在哲学而在文学,《绿洲》上也有诗作发表。这年3月和6月,他的诗集《汉园集》(与李广田、卞之琳合编)及散文集《画梦录》分别出版,声名大振。江苏无锡人徐芳(1912―),1935年北大国文系毕业后留校编辑《歌谣周刊》。她暗恋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时任北大

7、文学院院长的胡适。1936年1月下旬到2月下旬,曾和胡适有一段密切的交往。爱的情愫发之为诗,留下了不少篇章。1937年9月,胡适去美国,断了这份不可能有结果的情缘。“抗战爆发,徐芳迁移到西南大后方,后来嫁给了诗人殷夫‘别了’的哥哥徐培根,一位国民党将领。徐芳诗作绝响是《月夜》,写于1950年,在台湾。作为军人家属移居到孤岛,她从此彻底失去了诗情。”(陈学勇:《当年她匆匆走过诗坛――读徐芳》)陈敬容(1917―1989),四川乐山人。1934年,十七岁时随着恋人曹葆华来到北平,当时在清华、北大旁听,并写诗。十多年之后

8、,她成为新文学史称作“九叶诗派”的九位诗人之一。《绿洲》上有徐芳的《杜鹃》和陈敬容的《等待》。  活跃在《绿洲》,后来也是“九叶诗派”一员的另一个年轻人是辛笛。  辛笛(1912―2004),原名王馨迪,另有笔名王心笛、心笛、一民、鸿等。祖籍江苏淮安,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英国文学。1939年回国,先后在暨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