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对《郑风》、《陈风》亡国评论的原因探析

季札对《郑风》、《陈风》亡国评论的原因探析

ID:11248891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季札对《郑风》、《陈风》亡国评论的原因探析_第1页
季札对《郑风》、《陈风》亡国评论的原因探析_第2页
季札对《郑风》、《陈风》亡国评论的原因探析_第3页
季札对《郑风》、《陈风》亡国评论的原因探析_第4页
季札对《郑风》、《陈风》亡国评论的原因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季札对《郑风》、《陈风》亡国评论的原因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季札对《郑风》、《陈风》亡国评论的原因探析  摘要:季札观乐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重要的一段记载,在季札对《国风》的评价中,独对《郑》、《陈》二国提出亡国的贬低之词,要解释这一现象,不能从《诗》的内容着手,而应从周代礼乐的音乐本身去理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清越悦耳,带有娱乐功能的新乐兴起,并且逐渐取代了重教化、声浊重的雅乐,成为主流音乐。季札作为周代礼乐的拥护者,对于新声为主的《郑》乐等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也就可以理解了。  关键词:季札;雅乐;郑声;周代礼乐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1002-2589(2013)14-0219-02  季札观乐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文学评论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访问鲁国,欣赏了保存在鲁国的周王室的乐舞,并且对其发表了一系列的评论。季札的这段评论,应当说是我国先秦时期比较系统、经典的文学艺术评论,先且不论这段文字的真伪,就从这段文字本身来观察,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季札观周乐,分别对《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小雅》、《大雅》

3、、《颂》做出评价。在对国风这一部分的评论中,唯独对郑风和陈风是贬低的,原因何在?  一直以来,多数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解释皆从《诗经》的内容着手,认为《郑风》多写男女恋情,不合于礼教,尤其是儒家学者,对于郑风一直没有好的评价,“淫溺之音”比比皆是。而对于《陈风》,除了写男女爱情的诗歌外,还有讽刺国君放荡淫乱的诗歌。《毛诗序》将陈风中描写男女爱情的诗与讽刺国君荒淫的诗看作是同一性质的,认为由于国君的无道,造成了国家男女不正当的风气,后世的学者对其的批判也多是如此。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不能从儒家的学说入手,且不说季札并非儒

4、家学者,就是后世所传的《诗经》也是经过孔子删改之后形成的,与季札访鲁时所观的诗乐或多或少有差别。何况,儒学经过汉儒的改造之后,已与孔子愿意相悖,更不用说,用儒家的那套理论来解释季札的观乐评论了。再者有部分学者直接批评季札评论的偏颇,甚至怀疑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用反封建的一套理论为爱情诗歌正名,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季札所处的年代还并没有进入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充其量只能说是奴隶制社会没落与封建社会早期相结合的社会形态。同时,季札所处偏僻的江南,其社会发展形态一般要比中原各国略晚一些,它的奴隶制的成分更多,又怎么能够用反封建

5、教条的论断来解释呢。  从季札观乐的顺序来看,与现存《诗经》的编排体系是大致相同的。一直以来多数学者都认为,季札评论的对象是与音乐相配的文辞,也就是《诗经》,是对诗经风格的经典论述。我们暂且认为《诗经》305首皆能合乐而歌,然而如果用这套理论来解释前述的问题,其实是说不通的。因为季札的评论与诗经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符合。以《周南》、《召南》来说,季札评论其“勤而不怨”,但是这组诗中却有些弃妇的怨愤和反抗的《江有汜》;写小吏奔波操劳不平之愤的《小星》;讽刺贵族的《羔羊》,这些怨愤之言又该何解?  又如《王风》,季札评论其“思

6、而不惧”,但是自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日渐衰微,《王风》中多有悲怨忧愤的情绪流露,如《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透露出国之将亡的心酸与无奈。杜预为其解释说“犹有先王之遗风,故不惧”,这是不合理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至洛邑,东周已经和诸侯国相似,所以迁居洛邑王城的诗称为王风,即王国的诗,同诸侯国的诗一样了。这时的周王室早已不能号令诸侯,有时甚至要向诸侯乞食,这样的状况怎能不惧?  现在来看《郑风》,现存共21篇,其中写爱情婚姻的16篇。季札评论说“美

7、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如果依据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此论诗词,所言多男女间琐碎之事,有关政治极少”,“其细已甚”指的是诗中描写男女爱情太多太细,有关政治的诗歌太少,尽是男女间琐碎的事情,所以人民不能忍受,国家就将先灭亡。这样理解实在是说不通。《郑风》除了情诗之外,仍然有敬贤礼士的《缁衣》,有赞美正直官吏的《羔裘》。并且综观《诗经》十五国风,哪里没有男女之间的爱情诗,《诗经》首篇便是写男女恋歌的《关雎》。况且孔子曾有“食色,性也”之说,即使是周代礼制之中,也从没有否定爱情的说法。因此这样解释也是不合理的。杨伯

8、峻先生将“民弗堪也”解释为“风化如此,政情可见,故民不能忍受。”一个国家的风气对其治乱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于礼不合的东西太多,百姓受不了这样的纷乱,这样的国家就将先灭亡。但纵观历史,郑国并非第一个灭亡的国家,而且当时郑国由子产为相,内作沟洫于田,外结好于晋楚,使郑国内部得以安定生产,外交上免除危难,并能侵陈。即使郑国连年遭受战争之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