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明书风的承袭与流变一以徐渭为例

中晚明书风的承袭与流变一以徐渭为例

ID:11251846

大小:90.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11

中晚明书风的承袭与流变一以徐渭为例_第1页
中晚明书风的承袭与流变一以徐渭为例_第2页
中晚明书风的承袭与流变一以徐渭为例_第3页
中晚明书风的承袭与流变一以徐渭为例_第4页
中晚明书风的承袭与流变一以徐渭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晚明书风的承袭与流变一以徐渭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晚明書風的承襲與流變一以徐渭为例刘正成一.绪论:明以前中国书法发展的断代史特征观照和叙述历史当然可以按座标的方法,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途径,艺术史亦然。但台湾学者罗青提醒我们,现代的学科区分方法,来源于达尔文物种起源学说之物种分类法,既而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完善了学术分科。例如“艺术”这一门学科,就直接转引自日本,而日本则引自欧洲。当然,中国古来也有学术分类之法,如“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来又有“四部”:经、史、子、集。但是,我们现在提到的“历史”,或“艺术史”,确实不能与中国古代学术分科语境之中的“史”划等号。这一点,其实早在傅斯年之《中国学术

2、思想界之基本误谬》和章学诚之《文史通义•原学中》中有详细阐述。而我在此处提到的关于书法的“史”的问题,我要提前声明,这是一个现代学术的理念,究竟能不能与我们传统的“史”完全对接,这需要存疑证伪才能确定的。我所谓的“中国书法发展的断代史特征”,就是以现代艺术史观念用年代纵向的学术视角,以徐谓为个案来观察明代中、晚期书法的发展特征。当然,我也有必要在此简略叙述一下我对明代以前书法发展的一些断代史特征,以图加深大家对此一论题的理解力。以历史王朝更叠为纲的“二十四史”观念,往往自觉和非自觉地暗示着中国史学学人的纵向思维定式,仅管艺术史发展并非与政治史完全同步,例如明

3、代晚期书法与清代早期书法就不能一刀两断,但我在此还是不能免俗。我把明以前书法粗略分为六个发展阶段:史前、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史前时期指旧石期晚期和整个新石期时期6000年左右时间,它稍晚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字与古埃及文字,这是中国汉文字从刻划符号到成熟文字的漫长过程。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包含着形、音、义与审美的“同期声”创造,所以文字史也即是书法史。中国河南舞阳贾湖裴里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遗存的最早信物,它的时代是公元前5800年—7000年。商周时期即青铜时代,有1000多年的历史,相当于古埃及的新王国时代,以青铜器铭文和甲骨

4、文为代表的文物遗存,显示了文字与书法在原始宗教和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但其艺术功能十分重要,是当时文化高峰之作,但仍处于装饰和附属性质。泰汉时期即“隶变”时代,这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期,也是“汉字”成为“方块字”的形体、字义与审美的确立期。这个时期有500年左右时间,与此同时,古巴比仑与古埃及文字被拉丁文字取代而消亡。除了许慎的《说文解字》等文字学家的努力外,以李斯、蔡邕这样的行政官员兼书法家,厘定了文字形体,也同时以自己的作品确立了其书法艺术规范。魏晋时期王義之“新体”与艺术自觉期。这个时期楷书从钟繇的“旧体”发展到王義之“新体”,大约用了150年时间,

5、是楷书形体与笔法的确立期。“永字八法”是王羲之楷书所确立的中国书法点划与结字的规范,至此中国书法结束了书体演变过程。同时,书法家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得到确立,书法作品开始由作者署名,史书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等以“工书”列传记名,确定了书法创作主体的地位。隋唐时期书法作为国家文化项目发展的高峰期。唐太宗以帝王之尊主导了王義之法则,继而确立了欧、颜楷法,产生了张旭、怀素这样专业性书家。这个时期的经典书家与经典作品,从技术、技巧层面为书法艺术形式确立了主流法则,并作为文化正统而繁衍于后世。宋元时期书法的文人化时期。以苏东坡、黄山谷为代表的文人主导了书法艺

6、术的主流倾向,凸现了书法的人文价值选择,让书法风格成为人与作品的统一体,书法美学摆脱了唐代的技术论倾向,让书法的写意审美观影响绘画并成了宋以后艺术学的灵魂。其较为短暂的元代,是一个书法发展的中间期,虽然有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但对书法、绘画文人化倾向进一步强化。在这样一个艺术史背景下,明代中、晚期书法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这一转变与徐渭有关,与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王铎这样的中、晚明代表性书法有关,他们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转变的意义可以换一句话解说,即当代书法与这一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因果关系。二.风俗之变:从实用审美到艺术审美转换中的徐渭徐渭生于

7、明正德十六年(1521),逝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渭生活和艺术创作的时代,也正是近古书法艺术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代。我在这里所要强调的“转换”,并不被后世书法艺术史学者所观察、重视和阐释,因此也无法认识到这种“转变”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意义。1.从手中把玩到厅堂悬挂:书法作品的美术化倾向明中晚期,书法作品的幅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一改变直接导致了书法作品审美功能的巨大变化。在明代以前几乎是没有中堂、条幅这种幅式的,其幅式的主流形态是书札、手卷、扇面,只有极少数作品是屏风幅式,以供王侯之家的装饰之用⑴。唯一一个例外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吳琚行书中堂,

8、但这是一个个案。张明川在《明清书画“中堂”样式的缘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