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

ID:1126754

大小:99.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7-11-07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_第1页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_第2页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_第3页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_第4页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音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在二胡、琵琶的创作、演奏上有相当大的造诣;琵琶技艺尤为高超。以卖唱奏乐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曾派员前往无锡录制他演奏的曲目,但只初步录了6首,遗憾是他于1950年冬病故。二胡代表作:《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代表作:《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2、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元月正式成立了蔡元培自任会长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一个新型音乐社团。先后组建了国乐和西乐两部分,并设中乐唱歌班等。聘请萧友梅为导师,并实际主持该会。因此。音研

2、会实为北京大学所设一所业余音乐学校。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3、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1929年7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为院长。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学生以当时黄自“四大弟子”之称的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为代表4、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1919年取

3、字子恺,浙江桐乡人。是李叔同的学生。“五四”时期同吴梦非、刘志平,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中华美育会。是一位美术家,中国漫画的创始人,是文学家,翻译家,音乐理论家。编写翻译编译了《孩子们的音乐》、《音乐的常识》、《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等。5、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后”开始;(1)标志:国力音专成立抗日救国会,进行爱国主义歌曲创作;(2)代表作品:《抗敌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3)代表人物:黄自、聂耳等2、第二阶段:1935年初;(1)标志:“民众歌咏会”、“业余歌咏团”等抗日爱国音乐社团的相继成立;(

4、2)代表作品:《救国军歌》、《松花江上》等;(3)代表人物:吕骥、任光、冼星海等。3、第三阶段:“七七事变”爆发后;(1)标志:更多作曲家投入到抗日歌曲的创作中;(2)代表作品:《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3)代表人物:麦新、贺禄汀等;(4)艺术特征:①集体歌咏;②易于传唱;③激昂的音调,进行曲节奏;④以劳动呼号为音调;⑤民歌小调的咏唱,或呼天喊地地哀鸣。6、吕骥:(1909—2002)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及音乐教育。1、代表作品:《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2、艺术特征:(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2)吸收了民

5、间音调,在结构上采用了新的手法。3、音乐理论及主张(1)论文:《新音乐的展望》、《论国防音乐》等;(2)核心思想:提出“国防音乐”的口号,及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核心的“新音乐运动”的理论主张。7、马思聪:马思聪(1912—1987)中国小提琴家、作曲家。1、小提琴曲:(1)代表作品:《第一回旋曲》、《第二回旋曲》、《内蒙组曲》、《牧歌》、《西藏音诗》、《跳龙灯》等独奏曲;(2)艺术特点:①以民族音调为基础,调性音乐为前题,自由运用多种现代多声写作技巧②运用小提琴演奏的特殊语言、演奏技巧,表现广博的中国民族精神和恬淡素雅的抒情风格。2、交响音乐:(1)代

6、表作品:《山林之哥》、《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等;(2)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声语言新颖,配器技法独特,大胆突破传统交响套曲的结构。3、合唱歌曲:(1)代表作品:《自由的号声》、《民主大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2)艺术特点:多采用民间音调,引进形象化的器乐思维,形成气势宏伟的音乐语言。8、谭小麟:(1911一1948):中国作曲家。1、器乐作品:《弦乐三重奏》、《木管三重奏》等;2、声乐作品:《别离》、《正气歌》、《小路》等;3、艺术特点:①大胆运用“新古典乐派”的创作技术与手法;②善于利用表现术语、特殊音色理智地表现乐

7、曲的特定内容;③作品具有很强的室内乐性;④充满中国古典音乐气韵。一、论述题1、京剧的发展脉络答:京剧的形成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性剧种,是中国传统音乐乃至整个传统艺术在近代发展最重要的历史成果。是由清乾隆末至咸丰年间先后进京的徽汉两调长期同台共艺,以皮黄腔为主的而吸收熔铸诸调众艺于一体,在咸丰末初步形成。辛亥革命至20年代是京剧的黄金时代,在北方尤其繁盛,名角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对京剧艺术家有明显影响,艺术家对旧戏做了许多革新,扩大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力,对京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梅兰芳对旦角艺

8、术进行改革,创立了“花衫”,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形成“梅派”。(2)程砚秋,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各剧种,向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