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论文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论文

ID:11308737

大小:5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论文_第1页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论文_第2页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论文_第3页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论文_第4页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论文【摘要】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课堂中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最朴实的想法,其中蕴含着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乏智慧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能急于解释、下定论,而是要【摘要】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课堂中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最朴实的想法,其中蕴含着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乏智慧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能急于解释、下定论,而是要把错误抛还给学生,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更应该凭借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应时制宜,积极应变,善于将学生的“错误”合理利用起来,挖掘“错

2、误”中合理的成份,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分析、反驳,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关键词】错误制造引出将错就错善待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课程实施之际,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习错误,我们应该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这将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它的最终受益者无疑将是学生——使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学时教师往往原本在思维程序中早已准备好的一份标准答案,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这样突如其来的插曲往往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

3、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却恰恰掩盖了学习本来的面目,违背了课改的初衷,也掩盖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引经据典,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吧!怎能不倍加珍惜呢!一制造错误,争中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错误制造,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从分析错误中学会反思,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

4、生的批判意识;让学生内心的“不平衡”通过探究寻找了“平衡”的支点。比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把学生四人一组做实验,要每组的桌上放了大小不一的圆柱与圆锥,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我有意识地安排实验工具,有的组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有的组圆锥与圆柱不等底等高;有的组两种都有。小组代表在教具中取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实验开始后,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取沙,有的在看沙子的多少,有的在记录,还有的学生之间意见发生了分岐,正在争论……看他们的样子,都极为投入,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忙不是最终目的,操作是形式,找到答案才是目的,任何形式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实验之后各小组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

5、。“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第一组的学生说。“我们也是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第二组的学生马上接了上来。“不对,是四分之一,我们倒了,而且每次都看得很准,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第四小组的学生很肯定地说着。“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到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装满了?”第三小组的学生有点疑惑不解了。“是三分之一”“是四分之一”……教室里沸腾了,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生找到了不同的结果,在相互的交流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我故意装着不解地说:“到底是几分之几呢?我也想试试!”我从教具中随手取出一

6、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举起来说:“你们看,将空圆锥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教室里的声音又大了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有个学生看了出来。我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然后学生调换教具,再试,果然都是三次了。我马上问道:“看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前提条件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选用了一个大的圆柱容器。“噢,我明白了,圆柱与圆锥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次学生真的明白了,欢快地叫了起来,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声。对于

7、“等底等高”,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的理解,教师没有回避或遮掩,而是故意暴露错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学生学得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分析、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从正确对待实验中的一些“错误”开始的。有时候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错误,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走一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