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框架结构的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论文

浅谈框架结构的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论文

ID:11316709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1

浅谈框架结构的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论文_第1页
浅谈框架结构的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论文_第2页
浅谈框架结构的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框架结构的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框架结构的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论文.freelm和1.5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最小净距不小于25mm和d。当钢筋为两排设计时,上下两排钢筋应避免交错;1.5根据规范规定框架结构的剪力主要依靠箍箭和混凝土承担,一般不设负弯起钢筋,这样也可减少节点和梁瑞部位的钢筋数量;1.6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受力钢筋尽量均匀布置,保证钢筋间距满足构造要求,尤其是在多肢箍的梁中,一定要先确定主筋的位置,在根据主筋的正确位置来确定箍筋的几何尺寸。2受力钢筋接头处理不当由于轴心受拉和偏心受拉构件中的钢筋接头及有抗震要求的受力钢筋接头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下列问题:轴心受拉和偏心受

2、拉构件受力后将会导致接头处拉开,使构件产生裂缝,严重的会使结构失稳。可采取下列预防措施:2.1钢筋接头形式必须严格遵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一2002)中的有关规定执行;2.2轴心受拉和偏。已受拉构件中的钢筋接头均应焊接;2.3普通混凝土中直径大于22mm的1级钢筋,以及直径大于25mm的Ⅱ、皿级钢筋的接头,均宜采用焊接;对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柱中的受压钢筋的接头,当直径大于32mm时,应采用焊接;2.4对有抗震要求的受力钢筋的接头,宜优先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当采用焊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2.4.1纵向钢筋的接头,对一级抗震等级应采用焊接接头,对

3、二级抗震等级,宜采用焊接接头;2.4.2框架底层往、剪力墙加强部位纵向钢筋的接头,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应采用焊接接头,对三级抗震等级宜采用焊接接头。2.5按要求控制钢筋接头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2.5.1无论是焊接或绑扎接头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且不应位于构件的最大弯距处;2.5.2钢筋接头不宜设在梁瑞、柱端的箍筋加密区范围内;2.5.3受力钢筋的接头位置在同一构件中要相互错开。2.6按规定控制钢筋接头的长度;2.7按规定控制箍筋的间距,在绑扎骨架中非焊接接头长度范围内:2.7.1当搭接钢筋受拉时,其箍筋间距不大于5d,且不大于100mm。2.7.

4、2当搭接钢筋受压时,其箍筋间距不大于10d,且不大于200mm。3楼板实际厚度大于设计厚度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未考虑各种钢筋和预埋件、管道之间的交叉关系,造成楼板实际厚度大于设计厚度,产生下列病害:3.1不必要的加厚楼板,造成材料浪费;3.2楼板超厚,结构的实际荷载超过设计荷载,对结构的地基等方面造成隐患;3.3提高楼面标高,造成上部构件的尺寸或位置偏差,工业建筑造成设备安装困难。可采取下列预防措施:3.3.1设计图纸中应重视构件的断面设计,根据构件的设计断面和各类钢筋的交叉关系确定钢筋的正确位置,并在图纸中予以注明;3.3.2设计单位各专业应注意配合处理好预埋管道与钢

5、筋的关系;3.3.3浇筑混凝土前应认真核查模板标高与平整度,设置楼板上手标志,使混凝土浇筑有正确的依据。4梁、柱和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一致的现浇框架结构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现浇框架结构中,因结构设计的要求,梁柱和板的混凝土常采取不同的强度等级。从构件的结构重要性和受力特征来看,这样处理是比较合理的。但从实际情况看,往往是弊多利少,容易出现下列问题:4.1一个浇筑平面内出现三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增加了施工难度,延长了施工工期,而且很可能由于管理不善,常会出现低强度低等级的板浇筑了高强度的混凝土,而高强度等级的梁或节点处浇筑了低强度的混凝土,造成质量隐患;4.2经常会造成

6、一块楼板上四周设置施工缝、梁端部设置施工缝等不正确的施工工艺,处理不当,不但增加施工难度,而且造成质量隐患。可采取下列预控措施:4.3结构设计时最好采用统一的强度等级,以简化施工工艺,并保证施工质量,但要多用一些施工材料;4.4柱采用一种混凝土强度等级,梁和板采用另一种混凝土强度等级,在节点处采取特殊措施,比如用钢筋网分割等办法,以保证节点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致。在施工过程中,应由专人负责节点处混凝土的搅拌、浇筑和振捣。5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值误区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是保护钢筋不发生锈蚀,并保证钢筋的粘结锚固性能,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但由于规定的

7、不明确或设计、施工人员的不重视,常会出现以下问题:5.1梁或柱中,只注意到主筋的保护层厚度,而忽略了箍筋的保护层厚度,造成箍筋外露或保护层厚度不足。5.2主次梁交叉处,主梁、次梁和板的钢筋关系处理的不明确,造成板负筋保护层厚度不足或构件有效截面高度损失,直接影响到构件的安全性。5.3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柱子因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根据规范要求,应采取不同的保护层厚度。设计人员常忽略这一差别,不进行专门处理,施工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都按正常环境条件处理,造成地下部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二是地下部分按基础的环境条件处理,地上部分按正常环境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