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读书而美丽

生命因读书而美丽

ID:11385939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1

生命因读书而美丽_第1页
生命因读书而美丽_第2页
生命因读书而美丽_第3页
资源描述:

《生命因读书而美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命因读书而美丽  诺贝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这句话对生命的诗意诠释,耐人寻味。作为自然的生命,需得“雕琢”方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而“雕琢之器”在我看来,就是读书。读书,乃生命之需,“而为人师者”之读书,尤为重要。爱好读书应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教师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教育家。魏书生初中毕业,但他凭借个人努力,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成就魏书生的是书籍。与他交往过的人,都佩服他那

2、种在知识上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肯定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李镇西,现在被人们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有人问及他怎样取得这样的成就时,他回答我,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充实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我们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

3、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对一名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如果我们总是即时备课,所有的备课都是零起步,那么要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臻于完美,你就只能疲于奔命,晚上不睡也来不及。     苏霍姆林斯基是用一生来备课的,“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这种“准备式”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授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持之以恒地“海量”阅读与所教授学科的相关学术著作,不

4、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当我们经过几年的知识蓄积,自己所储备的学科知识与要教给学生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20∶1,30∶1,50∶1的时候,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学校教科书的背景知识越深厚,犹如强大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有了源源不断补给的“大海”,要滋润一小方田地不是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吗?正所谓“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

5、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们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我想

6、,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用自己的良知去思考,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了我们的民族兴盛不衰,我组织学生读书了吗?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我们要实现社会现代的前提便是人的现代化,没有读书的社会氛围和风尚,没有学习化的社会,现代化社会又从何谈起呢?一个不读书的社

7、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生活在不读书的社会就如同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人如果始终处在一种阅读的状态、一种吸纳的状态,那么,他就会达到“明代开国文臣”宋濂所说的境界:“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鹤骨松姿,就是我心目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那是一种由精神支撑着的形象。每每读到“上善若水”,心中就升腾起一种境界;每每读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行”,心中就有一种温暖与感动;每每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洁的心就随着“孤鹜”一同飞向辽阔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