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问题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问题

ID:11412084

大小:4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1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问题_第1页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问题_第2页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问题_第3页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问题_第4页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问题——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研究和对传统音乐思想的研究始终是两条平行的理论线索。事实上,一种艺术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观念不可能没有联系;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考察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观念和形态之间的联系应该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虽然,音乐发展史与音乐思想史属於两个不同的史学范畴,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历史的对应性;但是,某种音乐形态的生成和发展,总是有它潜在的根源,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总是隐含著某种音乐审美观念的演变过程,传统的审美观念也往往潜藏在音乐历史的进程中,影响着音乐形态的演变和发展。当然,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庞大

2、的科研课题,其中将会涉及到许多问题,本文仅仅就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这个具体的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供同行们在研究有关课题时作参考。一、以美养善、美善合一的传统审美观念“美”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范畴,一直与“善”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审美学说中,始终把美与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历来强调伦理道德的功用,强调美和善的统一。美善合一,可以说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善合一的认识各有不同,但它始终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美学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先秦的典籍中,有不少关于“以美养善”、美善合一”的论说。如《国语·楚语上》记载了伍

3、举的看法:“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也,而以伯子男为师旅。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於远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伍举认为君王能使“上下内外大小远近”都相安无事、各得其所,则能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这就称为“美”。显然,伍举对美的定义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的,他把君主治国的伦理道德与审美联系在一起,认为道德上的善就是美,主

4、张以善养美。子产则认为人们对美的要求应受奴隶社会等级制度之道德原则的制约,应该以“礼”来规定美,使它成为善的形式,即“以美养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也记载了同样的认识:“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认为美不能违背等级制度的要求,必须与贵贱等级相称。无论是伍举、子产还是叔孙,他们都把善置於美之上,并十分强调美所具有的伦理道德价值。这种思想在孔子的学说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论语·八佾》记载说:“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邢疏》曾如此解释此记载:“言《韶》乐其声及舞极尽其美,揖让受

5、禅其圣德又尽善也。……言《武》乐音曲及舞容则尽美矣,然以征伐取天下,不若揖让而得,故其德末尽善也。”又说:“以臣伐君,虽曰应天顺人,不若揖让而受,故未尽善也。”显然,孔子是以美善统一的审美观来评价《韶》与《武》的,他认为尽善尽美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诗人屈原也十分强调美与善的统一,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人格的善表现于外的东西。6他在《抽思》中说道:“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孰无施而有极兮,孰不实而有获?”<思美人>亦有类似的诗句:“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屈原一方面强调美是善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又轻视缺乏善之品格的美,<离骚>有诗句说道:“余以兰为可恃兮,羌

6、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汉代文学家扬雄也强调美对人的思想感情的陶冶作用,美应当引人向善,使人“陶陶然”乐於从善。他认为诗赋应当“丽以则”,即美丽而合乎圣人之道。又认为“文”与“质”两者的关系应是表里内外的关系,“质”是人的内在善的品德,“文”则是善的品德的外部表现。“文”作为美,不是别的,就是善的表现形式。晋代思想家葛洪曾经指出“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谓之余事,未之前闻”。又说:“玄寂虚静者,神明之本也。阴阳刚柔者,二仪之本也。巍峨岩岫者,山岳之本也。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他明确认为文章与德行两者同样重要。同为厂“君子之本”。总之,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

7、内容,而在儒家的文化中始终强调从人的内心去体现伦理道德精神,即善的精神。由於音乐艺术比其他艺术更善於表现人的心灵,所以,儒家美善合一的审美观更集中地体现在音乐的审美观念中。二、儒家以音乐为中心的美善合一观中国历史上儒家的音乐思想是由孔了奠定的,而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突出贡献是把美和善作为不同的范畴加以区分,并认为两者结合是音乐审美的基本准则。前面曾经说到孔子对《韶》和《武》的评价,他所作的这种评价尺度的准则就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