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综述

ID:11426612

大小:2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1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综述_第1页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综述_第2页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综述_第3页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综述_第4页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综述■?'垂lI,?●2007年第11期●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综述杨薇(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摘要】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社会公德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当前,教育学界也提出把道德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以公共生活为重心的理念.因此,笔者追溯了近5年社会公德及社会公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找出今后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方向.[关键词】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教育青少年2004年,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问题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提出了把学校德育重心转移到公共生活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教育界准备承担起公德教育

2、的责任.在追溯近5年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础上,笔者考察了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情况,以期更好把握今后公德教育的研究方向.一,关于社会公德及私德概念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对公德与私德有如下观点:第一种观点把社会公德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公德是指与"私德"相对而言的.私德是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道德以及和个人的品质作风有关的道德.而反映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则通称为公德.例如,"五爱".狭义的公德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群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关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那些最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第二种观点把社会公德理解为三种涵义.即

3、把第一种观点广义理解的公德又划分为两类.一是与私德相对的公德,即道德生活划分非私即公.二是指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五爱".这与第一种观点略有分歧.第三种观点与前两种观点大不相同.它认为社会公德无狭义,广义之分,指的就是社会成员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所应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规范.而涉及阶级,国家,民族的广义公德,虽然是公德,但却是国民公德或全民公德,而不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公"就体现在其公共性,基础性上.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公德,私德具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本体,所以,并无严格分野,即"私人生活领域只是公共

4、生活的一个特殊领域".此观点从本体和根基上认定道德无所谓公德与私德的区分.这种观点消融了社会公德与私德的分界,取消了公德的相对独立性,因而是缺乏研究的科学性的.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社会公德指适用于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规范或者道德要求,即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主要关系.它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基础性.相对于私德而言,它是底线性的道德,但是,笔者认为,底线性道德不等于简单的道德规范,它应该包括公共精神及更高的价值追求.二,关于社会公德教育及相关概念的研究1.公民教育的涵义欲厘清公民教育的含义,必须弄清公民的涵义,公民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学者

5、们对公民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总结起来有一些基本的要点:公民是一个社会人及政治人,他是以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成员身份而存在的,其处事原则依赖于他与社会的契约而定,即具有相应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另外,公民不同于私民,即个别存在的自然人.自然人以其私利和自然人身份衍生的人际关系作为处事原则,没有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公民也不同于那种附属性和无主体性的,只有义务无权利的臣民.公民也不同于国民和公民.因为国民以人的地域,国籍为归属标准,人民注重人的社会态度,阶级立场和属性.它们虽然与公民相联系,但都区别于公民的基本含义.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公民教育就是以公民的基本特质为核心和目标进行的教

6、育.具体而言,李萍,钟明华认为公民教育是一个以公民为本质特征的教育目标体系,它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有的学者认为,公民应是身份平等的,具有公共生活品格和公共精神,具有高度责任感,能积极投身于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之中.公民教育要为民主社会培养这样的公民,要实现终身教育(王颖,2003).2.公民道德教育的涵义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强调以全体公民为基础,体现了一种平民思想,反映了公民社会组织与成员之间的道德契约和内在要求.它不同于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提倡的"圣人教育"(曹辉,2005).因此,学校教育要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主,

7、提高社会的基本道德水平,而不应把重点放在涵养个人德性上,因为,后者是一个人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广域空间内一生经历的事情.3.社会公德教育的涵义及其与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讲,道德教育无非就是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现实的道德生活,而现实的道德生活是由一些历史传承下来的,时代所认可或修正或补充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社会习俗,伦理禁忌等构成的.这些恰恰是社会公德教育应该涉猎的.另外,从道德教育的功能来讲,道德的二元结构包括基础文明和德行修养两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