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史辨派的最初反响

对古史辨派的最初反响

ID:1149777

大小:178.3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8

对古史辨派的最初反响_第1页
对古史辨派的最初反响_第2页
对古史辨派的最初反响_第3页
对古史辨派的最初反响_第4页
对古史辨派的最初反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古史辨派的最初反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古史辨派的最初反响——以傅斯年为例(张京华)张京华摘要:古史辨派的复杂,不仅限于它与考古、释古等不同治学倾向的关联。疑古思潮在其刚刚兴起时,尚值北京政府当政。至南京政府时期,随着中日战争的逼近,内外情势的升降,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乃至疑古派学者自身的治学态度,不能没有变化。建国以后,更有疑古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厚今薄古”观念的错综纠葛。甚至在疑古学派内部,也有胡适、杨宽、杨向奎、童书业等成员的早晚退出,以及钱穆、傅斯年、冯友兰、吕思勉等师友的前后分合。其间线索之缴绕,影响之深远,本身已成为现代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缩影。傅斯年与顾颉刚是北大

2、同学,同为胡适入室弟子。1919年冬,傅斯年毕业后考取山东官费留学生,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生物学、心理学和数学,1923年转入德国柏林大学学习相对论和比较语言学等学科,1926年冬回国,共留学7年,但没有拿任何学位。在发表了《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顾颉刚虽然有胡适的支持,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小。《古史辨》第一册的结集出版,未始不含有出版经营的因素,即便如此,对于此书销量出奇的好,顾颉刚也并无预见,这一点由《古史辨》第一册1926年6月出版,而顾颉刚却在7月1日接受厦门大学聘书离京即可见出。此后尽管顾颉刚名声雀起,但他的疑古研究实际上一

3、度进入低谷,这一点由《古史辨》第二册迟至4年以后才得出版,且又不得不声明放弃“禹为动物”的假设也可见出。在这数年中间,对于顾颉刚的最高评价,同时也是对他的最大支持,来自留学欧洲的傅斯年。从1924年1月到1926年10月,傅斯年在德国及在回国途中写给顾颉刚一封长信,主要是评论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信中从一种非常宏观的角度,对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表示极大支持,称赞它是史学和考据学的“大小总汇”,是史学的“中央题目”,指出:“你这一个题目,乃是一切经传子家的总钥匙,一部中国古代方术思想史的真线索,一个周汉思想的摄镜,一个古史学

4、的新大成。”评价顾颉刚在中国古史学中的地位,“便恰如牛顿之在力学,达尔文之在生物学”。并且说道:“去年春天和志希、从吾诸位谈,他们都是研究史学的。‘颉刚是在史学上称王了,恰被他把这个宝贝弄到手;你们无论再弄到什么宝贝,然而以他所据的地位在中央的原故,终不能不臣于他。’我以不弄史学而幸免此危,究不失为‘光武之故人也’。几年不见颉刚,不料成就到这么大!这事原是在别人而不在我的颉刚的话,我或者不免生点嫉妒的意思,吹毛求疵,硬去找争执的地方;但早晚也是非拜倒不可的。”[1]此后在顾颉刚的头上便有了“史学称王”的桂冠,甚至在他的学生的头上也有

5、了“一字平天王”的桂冠。[2]论及对顾颉刚的最初评价,学者往往指出傅斯年在欧洲所受的比较语言学训练,以及兰克史学的影响,然而笔者也注意到,在研究方法一面,傅斯年的信中尚有对顾颉刚不赞同之处,指出他在求证方面不能“阙疑”。傅斯年此信对于顾颉刚的最大支持,其实是他对考古学所持的保守态度。因为自从1920年以来,对疑古派的反对意见其实并不来自所谓的“信古派”,这一派形同虚拟,并没有代表人物存在。当时有分量的反对意见都是来自考古学的,包括刘掞藜、胡堇人的反驳文章也都援引金文、甲骨文甚至日本学者的天文考古来说法。关于当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北京大

6、学考古学会的活动以及罗振玉、王国维的古器物研究等背景,顾颉刚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和后来所写《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文中都有专门的描述,这些因素才是真正的压力所在。而傅斯年的信中恰恰说到:“前见《晨报》上有李玄伯兄一文,谓古史之定夺要待后来之掘地。诚然掘地是最要事,但这不是和你的古史论一个问题。掘地自然可以掘出些史前的物事,商周的物事,但这只是中国初期文化史。若关于文籍的发觉,恐怕不能很多。(殷墟是商社,故有如许文书的发现,这等事例岂是可以常希望的。)……岂特这样,你这古史论无待于后来的掘地,而后来的掘地却有待于你这古史论

7、。”[3]。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信中还专门评道了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对之抱以十分消极的态度。古史辨派在其兴起之际,是上承传统、又对接西方的,因此对它的最强烈赞同自来留学欧洲的傅斯年就不足怪了。而在顾颉刚一面,这个来自西方的意见无疑大大增强了他专守于古书辨伪一途的决心。傅斯年回国后,1926年12月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兼任文科学长和国文、历史两系主任,由傅斯年介绍,1927年,顾颉刚从厦门到广州,担任中山大学史学系教授。然而不久,顾颉刚和傅斯年的关系即迅速恶化。傅、顾关系恶化的原因,学者的分析可举出如下几例:其一,马亮宽认为是出于二人性情的

8、差异,顾颉刚性情倔强,而傅斯年则有着相当强的使令之心,援引顾颉刚给胡适的信为据:“我和孟真,本是好友,但我们俩实在不能在同一机关作事,为的是我们俩的性质太不相同了:自信心太强,各人有各人的主张而又不肯放弃。”[4]其二,顾潮认为是出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