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ID:11512733

大小:7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2

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_第1页
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_第2页
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_第3页
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_第4页
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0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1、评价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中关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规定,本区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其理出如下:(1)本矿并规模为900kt/a,服务年限为156.8年,开采范围为27.5km2,最终土地塌陷范围小于27.5km2。(2)本区届半干旱黄土丘陵地貌,地下水位较深,塌陷后95%地表不会出现积水;再根据多年土地复垦研究成果,确定该矿区塌陷后,除塌陷边缘裂缝密集处林灌植被生物量有一定的影响,绝大部分塌陷地的生物量

2、没有明显降低,旱地农作物的单产减少量也在10-30%之间,对物种的多样性没有明显的影响。(3)本区塌陷后,在塌陷边缘的地带,降水资源的利用率,由于水土流失加剧而有所降低,但不会导致区域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和土地荒漠化。(4)本工程影响范围内无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不属于敏感地区。因此,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2、评价范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因为井田范围,即南北约5.5km,东西约5km,面积27.5km2,主要包括地表塌陷区域等,对水环境的影响将涉及到周边有关范困。3、评价对象以土地地表塌陷为中心,评价其水土

3、流失、水资源损耗、生态植被等。4、评价方法采用实地调查、类比分析、图形测量、专家咨询、模式预测等相结合的方法。10.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调查1、植被类型的调查与分析通过现场踏勘和统计分析,本区主要包括6种植被类型,如表10-2所示。农田作物主要为谷子、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及杂粮作物等,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由于农田几乎为旱地,土壤养分含量除速效钾外,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居中等偏低水平,土壤生产力水平较低,高梁、玉米、谷子产量约3000-3500kg/hm2。自然植被主要残存在陡坡、路旁、地边及非耕地上。主要类型有荆条、园枣、绣线菊、沙蓬、狗

4、尾草、高类、白草、苦舌菜、刺儿菜、知母、甘草、枸杞、矸草等旱生型植被。其次还有零星分布的各种果树(如梨、果、桃、合、核桃、枣等)及用材林和木树林(杨、柳、榆、槐、椿等)。河谷区主要植被类型有高类、沙蓬、车前子、披矸草、芦苇、狗尾草、二棱草、蒲草、灰菜,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次,零星分布有杨、柳、榆、槐、松、柏等。从表10-2-1可以看出,本区以农田植被为主,占评价面积48.9%,乔灌植被包括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的果树仅占12.4%。植被覆盖率较低,农林牧结构不合理,系统抗逆能力较差。2、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区主要地貌类型为黄土丘陵区

5、,侵蚀的主要形式为水蚀,土壤侵蚀模数为3500t/km.a,属中度侵蚀。水土流失与当地的土壤母质、降雨(降雨量与历时)、地形(坡度)、植被覆盖(覆盖度、植被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1)土壤母质土壤侵蚀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侵蚀区的母岩岩性,母岩种类不同,其侵蚀方式、侵蚀强度、侵蚀率也不同。矿区的土壤母质以黄土母质占主体,有机质含量低,疏松易蚀。(2)地形与植被覆盖矿区多为黄土丘陵,耕地近50%。在耕地中,旱垣地约占20%,梁坡地(包括梁坡田)约占70%,沟河地约占10%。研究结果表明,在5—20。坡度时,侵蚀量随坡度增加比较缓慢;

6、26。时,侵蚀量突然增大,增加量约为10。时的2倍;坡度在26—40。时,侵蚀伴随沟蚀一崩蚀一滑坡一崩塌发展,再加上植被覆盖度不高,从而使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3)降雨降雨侵蚀是降雨和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侵蚀程度决定于降雨侵蚀力和土壤可蚀性,降雨侵蚀力为降雨总动能与10分钟最大降雨强度的乘积,即R22E13。,出于矿区的平均年降水量仅505。41mmp降雨多集中在6—9月,且多为暴雨常央有冰雹,所以降雨总动能和10分钟最大降雨强度都较大,这就决定了它的降雨侵蚀力较大。综上所述,本评价区区域性土壤侵蚀为中度,但在坡度较陡的地方为强度。地表塌

7、陷后的局部地块水土流失趋于强度。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矿井田范围面积为2744hm2,土地利用可分为八大类,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基本情况如表10一2—2和图10一2—1所示。从表10一2—2可看出,井田范围耕地占土地总面积为48.9%,园地为3.2%,林地为6.2%,草地为3.0%,居民及工矿用地为5.6%,交通用地为1.0%,水域仅1.2%而未利用土地竟占到土地总面积的24.7%。调查矿区周边地区的3281.2hm2的土地利用状况,其利用结构与井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没有大的

8、变化。从本区土地利用现状可看出,本区耕地绝大部分为旱地,产量主要受降水影响;园地、林地、牧草地三者仅占15%人左右,植被覆盖率低;而未利用地占较大面积,主要出荒草地、裸岩石砾地、田坎组成。由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