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递式目标与有效课堂

层递式目标与有效课堂

ID:11513721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2

层递式目标与有效课堂_第1页
层递式目标与有效课堂_第2页
层递式目标与有效课堂_第3页
层递式目标与有效课堂_第4页
层递式目标与有效课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层递式目标与有效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层递式目标与有效课堂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它应该是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有体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说:“我们以为杂乱的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这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倒不如定了目标来读。”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有三大支柱,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而教学目标是第一位的,它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与基本前提。同时,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时也要以此为依据。所以,不夸张地

2、说,一堂课学生收获什么、收获多少,节奏松弛调控是否有度,能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都要以此来衡量。  基于此,层递式设定教学目标,能使目标不仅具有具体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还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特点,符合课程目标的特点,也符合年龄层次特点。课堂节奏、知识接受、能力培养、情感价值感受有条不紊地推进;课堂环环相扣,层层相因;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学生循序渐进,曲径通幽。那么,层递式阅读教学目标该从哪些方面设置呢?  一、语言、认知、技能等方面  设立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归宿,使课堂更高效,这是众多教育专家与教学工作者一直研究与追求的。教学目标的分层递进式设

3、计是实践中的一种尝试。人的思维与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该符合这样的规律。语文课堂的层递式呈现能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意识,使之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并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习得的愉悦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学习结果作为教学目标来进行处理,这样,教师就能创设好各种学习条件,设置教学环节,最终达成目标。而学习的结果有几种基本的类型,即语言信息、智慧信息、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与动作技能。前三者属于认知的领域,后两者是情感价值与实践领域。它们一般综合反映着记忆、理解与运用这三个层次。一堂课很难从全局的角度综合地体现这三个方面,但是可以尝试在课堂的某

4、个环节中体现出学习结果的层次。  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中《江南的冬景》的案例目标设计与教学过程:①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感受郁达夫清新舒缓的语言。②品读文章,引导学生概括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特征,领略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③引导学生研习文本,发现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营造意境的手法。  目标一的达成体现在学生对诵读的把握上,配合合适的音乐,把握咏读的韵味与节奏。学生的选择基本集中在江南冬天两幅最典型的画面上,即“冬郊植被”和“寒村微雨”。通过诵读提炼出江南冬天的明朗、生机与悠闲。  学生通过诵读,从感受语言到体会意境,说出意境,不仅完成了语言智能信息的学习,而且还达成了认知策略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写法

5、进行指导,学生很快发现并总结出色彩的点染与对比、写景的远近虚实结合的手法。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学生家乡景区图,要求学生学习文中某种手法写一段意境鲜明的写景抒情文字。这一步则实现了由语言、认知到智慧技能、情感态度的层递,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家乡对自然的美好情感。  阅读教学目标有层次性,但又不能彼此割裂开来,就像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彼此融合的一样。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但又相互融合,共同支撑起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二、教学子目标与核心目标的关系  阅读教学好比是一篇主题鲜明的文章,教学目标应该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教师始终围绕这个中心来组织课堂。但是一堂课只有短短40分钟,一篇

6、课文常常很难面面俱到地解读,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有一课一得的思想意识。否则课堂就可能“遍地发芽”,但又只能处处如蜻蜓点水了。在一课一得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不妨对文本进行分层解读,在一堂课中设定一个核心教学目标,这个核心目标是一篇课文呈现出的核心价值,然后在这个核心目标下设定若干个子目标。子目标之间可以是齐头并进的,也可以是层层深入的,他们共同组成课堂的网络体系,对文本实行抽丝剥茧地探究与挖掘,最终实现核心目标。  比如必修二教材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教学目标如此设计:①读读课文,说说故事。②仔细研读课文,探讨总结出是什么救了琼珊。③说出小说给了我们怎样的生命启示。  这个教学目

7、标设计,从教学内容上看存在一定的梯度,但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小说主题的解读,即关于普通人的生命与爱的命题。目标旨在对小说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只是为实现目标做准备。究竟是什么使琼珊活下来,是常春藤叶,是贝尔曼,是琼珊自己?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充分唤醒学生的思维。从“常春藤叶”看到生命的坚持与顽强,从琼珊病情转折前后对生命的态度看出这位年轻姑娘对生命的信念与爱,更从老贝尔曼的形象中挖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