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德育渗透的多元途径》论文

《浅谈初中地理德育渗透的多元途径》论文

ID:11569543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2

《浅谈初中地理德育渗透的多元途径》论文_第1页
《浅谈初中地理德育渗透的多元途径》论文_第2页
《浅谈初中地理德育渗透的多元途径》论文_第3页
《浅谈初中地理德育渗透的多元途径》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地理德育渗透的多元途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地理德育渗透的多元途径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初中地理德育渗透收效率递减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渗透途径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其收效率,并且以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示了五种德育渗透途径,最后指出:只有德育渗透的收效率提高了,才会真正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其终身发展有用。主题词:地理   德育渗透   收效率   多元化途径 地理课是以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的一门学科。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使地理课成为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承担着重要的德育教育任务。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要素极

2、为丰富,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全球意识教育。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较为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多停留于简单说教,无法打动学生的心,学生接受起来自然很难。即使是所接受的德育观,也并非都能自觉运用于生活实践,更谈不上对其终身发展有用。故此,德育渗透的收效率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如图1所示。德育渗透收效率的最大化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如何使教师的德育渗透更广泛深入地被学生接受并自觉运用于生活实践是课程改革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3、笔者认为,德育渗透途径的多元化能够有效地提高收效率。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渗透德育教育家村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德育渗透也是如此,此所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而此情此景必须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1中国自然资源具有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许多自然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然而资源的浪费现象却愈演愈烈。在众多的资源浪费现象中,过度包装现象“脱颖而出”,不仅屡禁不止,许多人为了追求奢华,甚至推波助澜。中秋节月饼的包装就是其中一例。每年中秋前后虽有争议,但由于具有

4、广阔的市场,其奢华程度越来越严重。案例2在《地球的形状》一课中,教师创设了一个虚拟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由于受到山川阻隔,活动范围狭小,你会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你的父辈们告诉你“天圆地方”,你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还是能够提出质疑?学生被这个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于是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讨论。当讨论陷入白热化状态之际,笔者请几位同学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以及哥白尼、麦哲伦等人的事迹,继而提出三种治学态度:人云亦云、善于观察和勇于实践,请学生判断:哪种治学态度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你希望自己拥有哪种治学态度?最后,话锋一

5、转,提出“如果麦哲伦提前出生几百年,他是否有机会用行动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为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而且明确了正确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二、 借助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渗透德育借助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多种感官同时冲击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这些德育观,并且自觉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进而提高德育渗透的收效率。案例1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和睦相处有助于祖国的稳定团结。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中,

6、教师以《56个民族56朵花》这首歌为背景音乐,一幅幅地展示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图片,最后,在“爱我中华”的歌声中将画面定格于一幅民族大团结的照片。学生沉醉于歌曲和图片所表达出的民族大团结的震撼力之中,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三、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渗透地理德育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德育渗透的收效率实质上就是学生接受程度的体现。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就的活动需要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德育渗

7、透收效率的目的。案例1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了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也为了渗透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在《黄河》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节题为《黄河的功与过》的辩论课,正方的观点是:黄河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黄河弊大于利。通过辩论,学生意识到:黄河既是一条母亲河,又是一条害河。但是,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不难发现黄河本身是一个受害者,其之所以为害,是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而造成的。要想改善黄河的现状,人类必须要反省并纠正自身的不当行为。案例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8、,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相互启迪,不仅能够摩擦出思想的火花,而且有利于德育渗透顺利实施。在《衣食住行话地理》一课中,笔者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借助于合作学习方式,分别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