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挖掘议论文用例突破口

多维度挖掘议论文用例突破口

ID:11646710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3

多维度挖掘议论文用例突破口_第1页
多维度挖掘议论文用例突破口_第2页
多维度挖掘议论文用例突破口_第3页
多维度挖掘议论文用例突破口_第4页
多维度挖掘议论文用例突破口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维度挖掘议论文用例突破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多维度挖掘议论文用例突破口  每年参加高考人数众多,所写文章也以议论文为最。虽然议论文有三段式的僵化,也有散文化倾向,但是终不免要说理,于是用事例来支撑观点应是议论文的首选。但是目前许多高中生在使用例子方面呈现出诸多病态,总结有如下两点:  一、内容空洞  由于对事例的不熟悉所以描述显得十分空洞。比如写豁达之人,用苏轼的例子基本都是他被贬黄州却能写出《赤壁怀古》这样的千古绝唱;举司马迁的例子基本都是他遭受宫刑却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因为对历史人物知之甚少,所以写起来只好模棱两

2、可,含糊其词,其结果只能是乏味呆板而无生动之意。其实对人物而言真正生动的是细节,而不是大体的轮廓。  二、逻辑生硬  学生写作文时痛苦万状,其实不愿又不会而生编硬造出的文章,逻辑生硬显而易见。比如有的同学举霍金的例子说:“如果没有苦难,他就不会写出《果壳里的宇宙》。”以这样的造句方式,得出的结论是:“因此我们需要苦难。”其实苦难与一个人的成功并非绝对是因果关系,真正可贵的是那样一些人在遭遇苦难时没有被击倒,不停下前进的脚步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学生的现状是果,有果必有因。仔细分析,当有以下

3、三点原因:  一、家长的读书无用论导致学生先天营养不良  据称中国的基础教育远远超过国外,观察中国的幼儿园就已经发现正在为孩子上一年级作准备,小学时参加各种辅导班为上初中,初中时为高中打基础,高中时为了应付高考更是唯上课考试为要,读书绝对是浪费时间而无任何作用的事,于是好的读书时机被一再错过。  二、学校图书利用不足导致学生后天营养缺乏  学生上高中之后,能够利用的时间只有活动课或者仅有的几节自习课。但是因为学生身体素质的问题要在活动课时间让学生锻炼,所以图书馆借书的人数不太乐观。利用语文课安排几

4、节阅读课,但节数也很有限,而且到阅览室看的书只是形形色色的杂志而已,于是能阅读的时间多用来消遣。  三、懒惰的读书习惯导致如今作文时捉襟见肘  不少学生读书的习惯是比较懒惰的,基本有以下两种表现:  一是少读不思。  读书犹如存钱,平日多存,用时不乏,反之则易手足无措。因为所读甚少,所以不知史湘云是何许人也,李逵张飞分不清,误以为刘邦刘备是兄弟,至于屈原在乌江自刎,项羽投汨罗江之事在学生作文中也曾见过,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读书可以少,但更怕的是不思考。思考是对阅读内容的加工和吸收。没有思考,就难加深

5、对内容的记忆;没有思考,就难以体察人物的处境心境;没有思考就难产生对事件的个性化理解。正因为如此,作文中言不由衷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是泛读不记。  为了让学生多读些书,学校每周给学生提供一节阅读课。同学们也很安静投入地阅读。但是留心观察发现几乎没有同学准备纸笔。大多都是听闻可以读书了欢呼雀跃,读时却重在消遣。于是有捧着《故事会》津津有味的,有拿着时尚杂志养眼的,有拿着言情小说替别人流泪的,有看悬疑惊悚找刺激的。而真正那些有品位、有分量的书籍却仍然待在无人理会的书店的角落里,更遑论做点笔记,然而“

6、不动笔墨不读书”已是公认的好的读书方法。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曾告诫他读书要守一个“少”字,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懂、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笔标记书中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  基于以上的原因,提倡精读哪怕精读一人,期望在议论文用例方面有所突破。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钟情于一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物的传记反复读,细细读,熟记其人生中的典型事件,对于写作大有裨益。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灿若群星。他们或才华

7、卓绝,冠于当代,古如欧阳修、苏轼,今如陈寅恪、钱钟书;或文治武功,开创盛世,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或足智多谋,忠心为主,如三国的孔明,汉时张良,唐时郭子仪,明代刘伯温;或勇武有力,治军有方,如孙武、孙膑、岳飞、韩信、李广、戚继光等等。他们或孜孜不倦,追寻理想,如孔孟,或著书立说,扬名千古,如太史公、班固、鲁迅之类;或醉心科学,刻苦钻研,如祖冲之、李时珍、钱学森等等。中国有如此之多名人,外国也是如此,那些对科学发展进步有过重大作用的人的传记都是读书的可选之列。  二、多维审视  人的言行举止是他

8、的名片。一生一世经历无数事件,对事件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可显示人的性格与人格,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以苏轼为例:  谈勤学:青年时代的苏轼将《汉书》手抄三遍。一部《汉书》约75万字,手抄一遍尚需耐力,更不用说三遍。非勤奋实难如此。后来,有人只要从《汉书》随意举出一字,他就可以由此字一直背下去,没有一字差错。后有一官员问自己的属下与苏轼相比如何,属下说倒是没看出多少不同,就是苏学士下笔从来不翻书查阅,这实则是勤学之果。  谈教育:苏轼之父悔悟自己读书已晚,故严格要求儿子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