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ein 1940哀悼及其忧郁状态的关系--克莱恩

klein 1940哀悼及其忧郁状态的关系--克莱恩

ID:11675869

大小:81.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13

klein 1940哀悼及其忧郁状态的关系--克莱恩_第1页
klein 1940哀悼及其忧郁状态的关系--克莱恩_第2页
klein 1940哀悼及其忧郁状态的关系--克莱恩_第3页
klein 1940哀悼及其忧郁状态的关系--克莱恩_第4页
klein 1940哀悼及其忧郁状态的关系--克莱恩_第5页
资源描述:

《klein 1940哀悼及其忧郁状态的关系--克莱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Klein1940《哀悼及其与忧郁状态之间的关系》梅兰妮·克莱茵译者注:我们几乎可将克莱茵《哀悼及其与忧郁状态之间的关系》这篇论文解读成其先前论述的续篇。1934年,克莱茵的大儿子死於登山意外。克莱茵在儿童时期已遭逢过悲惨的亲人死别--先是姊姊,然後是弟弟。现在,她又经验到另一种失落--女儿冷酷地判离了支持她的团体。似乎就是她个人经验到的这个可怕失落,确定了她对儿童个案发展的所有观察。梅兰妮·克莱茵在《哀悼及其与忧郁状态之间的关系》一文中,将任何年龄里发生的哀悼,都与正常婴儿发展中的忧郁形势连结起来。虽然,跟往常一样,克莱茵的理论发展是源起於佛洛依德的论

2、述《哀悼与忧郁》(SE,Vol.XIV),但事实上她所探索的领域却有些不同。佛洛依德强调的是主体自我与死亡所爱客体的分离;克莱茵强调的是复杂的内在世界,死亡的人在内在世界里最终会以做为好客体而得到修复。为了说明这个过程,她追溯自我对客体破坏与修复,攻击与爱的感受,以及哀悼者让婴儿期失去母亲的持续威胁重生的需要,这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我们必需了解,好母亲与对她的好感受胜过了那些坏的,而且在幻想里,这情形可在现在死亡的危机里再发生一次。1938年夏天,梅兰妮克莱茵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发表了《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系》这篇论文,并於同年秋天加入了英国学会。

3、她扩大并修正了这些论述以做为国际精神分析期刊(Int.J.Psycho.Anal.,Voll.XX,pts3and4,1939)之特别编辑,并藉此对ErnestJones六十岁生日致敬。1940MourninganditsRelationtoManic-DepressiveStates.Int.J.Psycho-Anal.,21:125-153(IJP)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系(1940)正如佛洛依德在《哀悼与忧郁》一文里所指出的,哀悼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去检验现实。他说,“哀伤这段时间对仔细地执行检验现实所加诸的任务是有必要的,而且凭借这项工作,自我

4、才能成功地让性欲从失去的客体那里获得解放”。再者:“每一与性欲绑缚在一起的记忆与希望都被抚育并hypercathected,然後性欲会与客体分离开来。为什么一点一点地进行这带有妥协意味的现实任务的过程该如此痛苦,这很难用心智经济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这痛苦对我们来说似乎是很自然的”。而在另一段落:“我们甚至不知道哀悼这工作究竟是以什么样经济的方法来完成的。不过,在此,或许臆测可以帮忙我们。现实对性欲藉以依附於失落客体的每一记忆与希望传递了它的判断--客体已不再存在了,自我面临的决定是,它是否要分担这命运,自我藉由总体上仍存活的自恋满足来劝服自

5、己,以断绝它对不存在客体的依附。我们可以想像,因为这断绝的达成是缓慢且渐进的,因此,就某方面来说,这过程所需耗费的能量在工作完成时就已消散了。”我认为,正常哀悼的现实检验与心智早期过程的现实检验有著密切关连。我的想法是,儿童经验过等同於成人哀悼的心智状态,或者说,这早期哀悼会在往後遭逢悲伤时得到修正。我的观点是,儿童克服哀悼状态最重要的方法是检验现实;不过,正如佛洛依德所强调的,这只是哀悼的部份工作。我在论文《躁郁状态的精神诞生》(AContributiontothePsychogegesisofManic-depressiveposition)一文中曾

6、介绍过婴儿忧郁形势的观念,并说明了这形势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连。现在为了弄清楚婴儿忧郁形势与正常哀悼间的关系,我首先必需简短地引用某些那篇论文中的观点,并扩大它们。在这说明过程里,我也希望能帮助大家一方面更了解正常哀悼之间的关连,另一方面更了解不正常哀悼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连。我在那篇论文中说过,婴儿忧郁情绪在断奶期间及其先後达到巅峰。我将此婴儿的心智状态称为“忧郁形势”,而且我认为这是忧郁的原初状态(statunascendi)。被哀悼的客体是母亲的乳房,以及在婴孩心智中乳房与母乳所代表的一切:换句话说,就是爱,好,与安全。婴儿感受到这一切都将失去,而这失

7、去是起因於他无法控制的贪婪,以及针对母亲乳房的破坏幻想与冲动。这即将发生的失落(这次是双亲)所带来的苦恼有更多是来自於伊底帕斯情境,这情境很早就已建立,并与乳房带来的挫折紧密连结,所以这情境开始之初就受到了口欲冲动与害怕的主宰。所爱的客体在幻想里遭到攻击因而担心失去客体,这样的循环因为儿童与其兄弟姊妹间矛盾的关系而更形扩大。儿童幻想在母亲体内对兄弟姊妹攻击,这也会产生罪恶感与失落。因害怕失去好客体而来的遗憾与挂念,就是忧郁形势,在我的经验里,忧郁形势是伊底帕斯情境以及儿童与一般人关系中痛苦冲突的最深来源。在正常发展里这些悲伤与害怕的感受可由各种不同的方法

8、来加以克服。我一直非常强调,内化的过程会随著儿童关系的进展,先是母亲,然後很快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