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岩土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ID:11688097

大小:2.01 MB

页数:144页

时间:2018-07-13

岩土专业毕业设计论文_第1页
岩土专业毕业设计论文_第2页
岩土专业毕业设计论文_第3页
岩土专业毕业设计论文_第4页
岩土专业毕业设计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岩土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篇霄云矿井的基本概况1矿区概况与基本条件1.1矿井建设外部条件1.1.1矿井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井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肖云镇,井田北距金乡县城约20km,嘉祥县城约54km、济宁约55km,东南距江苏丰县县城约30km,南距砀山县城约57km。交通便利,京九铁路从井田西部约10km处穿过,105国道位于井田正西方向,区内有枣曹线省级公路,通往各乡镇的公路四通八达。井田中部有红卫河穿过,可通航船队,陆路、水路交通极为便利。详见井田交通位置图。1.1.2矿区的气候及震地井田所在地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显著,四季分明。据金乡县气象站自1959年建站以来

2、,截止至2001年12月的资料统计,气温:年平均14℃,日气温最高41.9℃(1966年7月19日),最低-18.5℃(1964年2月17日);每年的6、7、8三个月气温最高,霜冻期一般从当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最大冻土深290mm(1980年2月11日)。降雨量:年最大为1060mm(1964年),年最小547.5mm(1963年),,年平均为654.6mm;月最大为460.10mm(1963年8月)日最大为194mm(1965年7月9日)。雨季多集中在6、7、8、9四个月。蒸发量:年平均为1619.6mm,最大蒸发时间为4~8月份,占全年蒸发量的63.9%。全年

3、以东南风为主,冬季多北风或西北风,风速平均为2.6m/s,最大风速为20m/s(1958年8月)。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金乡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第二组。1.1.3外部建设条件(1)交通运输条件-144-公路:枣庄至曹县的省级公路从井田北部穿过,国道105干线公路从井田西部穿过,北距金乡县城20km、东南距江苏省丰县县城46km,乡间公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水路:红卫河在井田内穿过。本矿井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交通位置详见图1-1。(2)电源条件矿井电源落实可靠。在矿井西北部14km处建有彭井

4、110kV变电所,设两台110/35/10kV三卷变压器,容量分别为31.5和50MVA。其一回110kV电源引自鱼台220kV变电站,另一回110kV电源拟引自正在建设中的城南220kV变电站。本矿井35kV变电所两回电源线路均引自彭井110kV变电所。(3)水源条件区内水资源丰富,地表水主要有红卫河等;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马家沟组岩溶水,完全能够满足矿山生产及生活用水。(4)村庄及土地情况本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和棉花。井田内村庄稠密,共有55个村庄,村庄压煤对矿井开采有一定影响。初期采区内拟采取搬迁村庄,以解放储量。(5)主要建筑材

5、料供应条件矿井建设所需要的主要建筑材料,除钢材、木材及部分水泥需外地采购外,其余的砖、瓦、沙、石等土产材料,均可由当地或附近地区解决供应。-144--144-1.1.4地形、地貌与水系井田内地势平坦,为黄土冲积平原。海拔标高在+35.83~+44.94m之间,一般在+37m左右,相对高差小,总的趋势为西高东低。土地肥沃,村庄星罗棋布。地表水系主要有红卫河、白马河和越河。红卫河自西向东从井田中间流过,白马河自北向南从井田中间流过,越河自南向北从井田东部流过。1.1.5矿区工农业生产概况区内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花生、棉花等,为国家主要

6、粮棉基地,工业以乡镇企业为主,较大企业北部在建的花园煤矿和已生产的金桥煤矿,年生产能力分别为45万t/a和60万t/a。1.2矿井建设资源条件1.2.1地质概况(1)地层本井田为全掩盖区,仅在金乡煤田以北的羊山一带有寒武系和奥陶系灰岩出露,井田内钻孔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及第四系。其中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及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现分述如下:①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由深灰色灰岩组成,局部为角砾状灰岩、泥灰岩等。致密、较脆、节理较发育,多见溶洞及次生方解石晶簇。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18.59m。②石炭系a、中统本溪组(C2b)

7、;最大揭露厚度25.88m。底部为铁质泥岩,呈紫红~褐灰色,含较多褐铁矿团块,厚度不稳定,与华北地区标准剖面中的山西式铁矿层相当;其上为灰白色铝土岩,致密块状,俗称“G层铝土岩”-144-;中、上部为石灰岩夹粘土岩,石灰岩一般有二层,自下而上依次编号为十三灰、十二灰,呈浅灰~灰白色,微显棕红色,微晶结构,块状构造,厚度变化较大,其间多夹有铝质泥岩,均为后期充填所致,层位稳定。在灰岩中极少见动物化石及碎屑。本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灰岩之上。b、上统太原组(C3t)厚度151.76~170.59m,平均厚度161.70m。本组主要由砂岩、粉细砂岩互层、粉砂岩、泥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